翻开钱包或卡夹,各种卡片厚厚一叠:医保卡、社保卡、房积卡、银行卡、会员卡……卡片数量多、品类杂,不同地区的区域保障卡相互不通用,各个医院的就诊卡也繁杂不齐,银行卡的介入更形成了多种不同标准,市民一旦丢卡或迁居,补办“社会保障包”真是又难又烦。如何简化程序,用“一卡通”替代“保障包”呢?全国人大代表郭启勇建议,用身份证做“一卡通”,辅以指纹识别,使身份证作为身份识别的唯一标识。
郭启勇表示,现代身份证与传统的“纸板配照片”式身份证相比,相似之处很少,而更多的是采取高技术的智能卡形式,具备由计算机进行扫描和阅读的能力。身份证由国家颁发,可作为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公民身份的证明工具。近些年,大量新技术出现允许身份证包含多种信息于其中,包括照片、面部特征、手掌特征、虹膜扫描识别或指纹识别等。目前所有的社会保障的卡片均由身份证作为发放标准,而身份证作为非接触式IC卡,已经广泛应用于机场、火车站、旅店住宿等场所,甚至替代了医院就诊卡,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身份识别。
郭启勇代表建议,目前身份证作为身份识别的平台已经建立,读卡设备技术也已成熟,如果再辅以指纹识别的话,身份证将成为各行各业最好的身份识别平台,既减少了其他卡片的制作成本,又缓解了市民多卡使用的繁冗和不便。此外,身份证还包含了性别、年龄、出生地等信息,这些信息或可成为分析社会保障服务的数据库,进而指导调整社会保障服务水平、能力,分析人群迁移、就诊率、发病率等社会服务指标,将明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 唐心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