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2014年全国两会 > 媒体聚焦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代表委员热议公车改革:"钱袋"扎紧 监督跟紧
内蒙古新闻网  14-03-06 19:26 打印本页 来源: 新华网  
 

公车私用司空见惯、公车超标屡禁不止、公车特权横行无忌……怎样治理“车轮上的腐败”?既是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也是一道必须解答的改革难题。

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意味着酝酿已久的公车改革已摆上了本届政府今年的工作日程。从20年前首次提出,到如今的正式“启动”,政府工作报告中短短十个字表述让公车改革这一“老话题”迅速升温。

扎紧“钱袋子”才能管好“车轮子”

中南财经大学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曾是第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公车改革,在得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时,叶青连用了两个“太好了”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铜陵市市长侯淅珉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正提出启动公车改革“得民心、顺民意”,体现了本届政府敢啃硬骨头的坚定决心。

在去年11月份对外公布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出,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主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

侯淅珉认为,只要方案合理,公车改革完全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以铜陵为例,自2009年在市直机关全面推动公车改革,取消了一般公务用车。从实际效果看,每年节约日常经费30%以上。而据叶青测算,在全国范围取消公务用车后,每年可节约支出一千亿元以上。

扎紧“钱袋子”,才能管好“车轮子”。全国人大代表陈舒说,车改要跳出“越改越多、越改越乱”的怪圈,取消一般公车固然是治本之策,但也要防止一些地方采取货币化补贴走样变调,致使“车补”成为“变相福利”。

代表委员们建议,在减少公车绝对数量的同时,要加强对公车支出的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消除“隐形特权”要敢于“革自己的命”

“一分的决策,九分的执行。”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经信委副主任胡树华认为,铲除附加在公车上的种种特权,必然会触及既得群体的利益。

代表委员认为,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已经为公车改革确定了大的方向,但在执行层面,车改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各级党委政府有没有“自我革命”的勇气。

2013年,湖南长沙市交警部门分两批曝光了大批“最牛违章公车”。被曝光公车中,不乏一些“强势部门”的公车。其中违章次数最多来自长沙市某县编办,违章次数高达238次;而来自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一辆牌照公车,以违章次数67次高居在省直部门中高居“榜首”。

据记者调查,违章公车之所以横行无忌,就在于交通处罚“罚民不罚官”已成为一种潜规则。据交警部门一位内部人士透露,湖南中部某县曾专门召开常委会,强令交警部门免除全县违章公车80%以上的罚款。

代表委员们认为,正因为这种根深蒂固的特权意识在撑腰,大大小小的公车才得肆无忌惮。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后,虽然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区都取消了特权车牌,但特权思想并没有因此消失,公车特权大有由公开转为隐蔽。据一些基层交警反映,官车转民牌后,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要牢记领导车牌号,以免执法时“误伤”。

全国人大代表陈舒认为,公车改革要“去特权化”就不能忽视特权固有的惯性,更不能小看改革的阻力。比如八项规定实施后,有的地方公车的预算支出虽有所下降,但幅度有限,还有的地方仍然在新购公务车。

公车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代表委员们认为,中央已确定了公车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就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来解决这道改革难题。

“如果有地方和部门依然故我或拖拉不执行,就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如此才能让好政策尽快落地。”陈舒说。

强化监督才能确保改革成效

“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长期以来,公车使用中的三个“三分之一”为老百姓所诟病。怎样防止公车私用、确保公车姓“公”一直是车改的难点。

2013年,湖南省岳阳市给全市4200多台公车装上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对公务用车实施全程监控,一旦发现公车违规现象,可实施远程断油断电。在此之前广东、云南等地已经出台了类似的公车管理措施,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对公车进行“跟踪盯稍”。

但从实践效果来看,老百姓对这种监督并不是很认可。在湖南岳阳,基层群众反映,公车加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后,运行轨迹数据只有市纪委内部人士才可以查,而贴在公车挡风玻璃上的公车标识小,不注意观察根本看不到。但既便是如此,还是有部分公务员感到“自由受到限制”。

一些代表委员们认为,利用卫星定位来监督公车私用,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但如果不配合严格的监督制度,这种耗资巨大的高科技监督手段就会形同虚设,甚至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解决公车私用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让公车运行公开透明,让公车接受最广泛的社会监督。”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说,近年来各地多有监督公车私用的措施出台,主管部门公布的数据也称有较大幅度的节约。但监督不能搞成“体内循环”,更不能自说自话。

“要相信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老百姓才是最好的监督员。”张育彪说,只有把监督的后台系统向公众开放,让所有公车的信息在交通管理部门清晰可查,涉及公车私用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最大程度的遏制。((、记者谭剑、赵仁伟 参与采写:皮曙初、叶前)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车流中的女交警
骑马上路引行人侧目
大学生返校
“收心”备战开学季
维和官兵比武话别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人勤春来早 田间耙地忙
汇英才·聚青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