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2014年全国两会 > 本网特稿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要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内蒙古新闻网  14-03-06 19:52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文明的消失往往是从这一地区植被的沙漠化开始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已湮没在滚滚黄沙之下。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当务之急。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前考察内蒙古时指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要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在已经敲响的生态警钟面前,内蒙古有责任挑起生态建设的大梁。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关于进一步加强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建议》,以内蒙古代表团全团名义向大会提出。代表们建议,要深入推进草原生态恢复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保护草原生态与发展畜牧业双赢。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草绿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这首耳熟能详的优美歌曲所赞美的就是内蒙古草原。这片面积为13.2亿亩的天然草场,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22%,维系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边疆稳定,在防治荒漠化、维护我国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蒙古不仅是资源大区,还是生态大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事关内蒙古发展的全局、长远和基础。”全国人大代表、呼伦贝尔市市长张利平说。

  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区生态环境呈现“整体恶化趋缓、治理区明显好转”的良好局面。但总体上看,内蒙古生态环境脆弱的情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走到了“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历史关头。面对生态治理难度增加、生态建设与草原生产矛盾日益突出、沙害威胁严重的现状,下一步该怎么办?

  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了内蒙古从传统农牧业生态向工业社会生态过渡的阶段性特征。正如张利平代表所说,“在生态问题上,我们从来不让步。老账加快还,新账不再欠。”在内蒙古的发展理念中,一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保护永远是第一位。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明确提出,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推进草原生态恢复是发展的前提,希望国家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张利平代表建议重新启动退耕还林(草)工程,同时启动实施防沙治沙专项治理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工程,扩大生态移民规模。

  东西绵延2000多公里的广袤草原,是内蒙古各族群众的家园。草原既承担着保护环境的生态功能,又承担着发展畜牧业的生产功能,理应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要把内蒙古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近年来,我们注重了保护草原的生态功能,但是对草原的生产性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为此,代表们建议,国家在加强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要加大对内蒙古草原生产性建设投入,支持内蒙古加快发展现代化畜牧业。

  “草原补奖机制是保护草原生态和提高牧民收入的重大举措。”全国人大代表、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额尔敦宝拉格嘎查嘎查长额日登格日勒建议,实行动态的草原补奖机制,对休牧草原实施补贴,扩大牧民生产资料补贴,充分发挥补奖机制对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朝克研究员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草原上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给草原的原生态结构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如今,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推向广阔的草原牧区,必将进一步优化草原生态环境。

  “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和多姿多彩的生态文化,是内蒙古发展的最大资本。”朝克说。

  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不仅属于内蒙古,同时属于中国和世界。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我区代表们坚信,只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这片大草原,不断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一定能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记者刘江)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车流中的女交警
骑马上路引行人侧目
大学生返校
“收心”备战开学季
维和官兵比武话别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人勤春来早 田间耙地忙
汇英才·聚青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