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 > 焦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锡林郭勒盟筑起绿色生态“长廊”
内蒙古新闻网  15-09-15 09:56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明显

  锡林郭勒盟筑起绿色生态“长廊”

  进入正蓝旗上都镇白音乌拉人工造林区,如果不是工作人员介绍,很难将所到之处的满眼绿色和我国第一大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相联系起来,更难以想象出就是长满沙柳等各类草灌木的地方,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却是流沙“入侵”之地。浑沙达克沙地总面积7.09万平方公里,而锡林郭勒盟境内面积就占到5.8万平方公里,作为浑善达克沙地防沙治沙的主战场,锡林郭勒盟境内多地从草原退化、沙化严重区域重回草原绿地美景,这是一场人与沙的艰难博弈。

  据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经过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一系列生态项目治理,2009年与1999年相比,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明显,沙化土地净减少109万亩,流动、半固定沙地减少了725万亩,固定沙地增加了616万亩,沙地内部人工草地面积从不足9.3%上升到29.56%,锡林郭勒盟境内浑善达克沙地的扩展蔓延得到有效遏制。

  人沙之争沙中搏绿

  上都镇白音乌拉嘎查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边缘,草牧场退化、沙化严重时,嘎查10.66万亩草场80%以上基本沙化。由于风力的作用大部分为风蚀沟、沙垄、流动和半流动沙丘,风沙灾害十分严重,植被稀疏,盖度不足20%,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严重的草牧场退化、沙化不仅仅给传统方式养殖的畜牧业带来了严重挑战,甚至直接影响到当地农牧民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的草都长到了膝盖处,所到之处看到的都是绿色,那种丰美草原的景象至今难忘。从90年代开始,在人为影响和自然环境的双重作用下,这里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几年时间里草原逐渐退化,原来的草地变成漫漫黄沙,在原地生存都成了困难,甚至出现流动沙丘一夜之间堵住牧民家门而无法出门的情形,直至最后嘎查整体搬迁。相比过去,现在生态环境能恢复到这种程度已实属不易”正蓝旗上都镇白音乌拉嘎查书记玛尼扎布介绍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加剧,沙漠化土地由2.75万平方公里扩展到3.05万平方公里,流动沙丘由六十年代的172平方公里扩展到297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扩展70平方公里。草原生态系统的严重受损,带来的是生态防护功能的减弱,浮沉、扬沙和沙尘暴天气频发,2000年沙尘暴日数达到26次,不仅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

  “沙进人退”,这场人与沙之争被提到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高度,防沙治沙工作刻不容缓。2000年,锡林郭勒盟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工程,成立专门的防沙治沙工作领导小组,将防沙治沙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年度实绩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全面加快生态建设。

  为了整体推进草原生态治理,锡林郭勒盟健全了草原监理和林业公安巡回督查、苏木乡镇和嘎查村组织管理、农牧民群众管护主体四级管护体系和定期督查制度,工程区全面实行“三禁”(禁牧、禁樵、禁采)和“五个严格”(对国家重点生态项目区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迁出区和封育区、严重沙化退化和生态脆弱区、农区严格实行禁牧;对草原牧区、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每年将工作情况向本级人大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保证了防沙治沙工程的顺利进行。

  “白音乌拉嘎查在2002年整体生态移民迁出沙区之后,2003年便开始人工固沙结合飞播造林,也正是那一年我毕业被分配到当地林业系统。如今12年过去了,昔日的这片流沙区如今完全被草灌木所覆盖固定。不仅仅是白音乌拉嘎查,曾经的大片流沙区现在都是草木茂盛,从一名刚毕业就被分到当地林业系统奋战在防沙治沙前线的普通一员,看着在沙地中日益蔓延增多的的绿色,我倍感自豪”正蓝旗林业局林工站站长包桂荣介绍说。

  生态移民休养生息

  对于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治理成效,在全面展开生态大会战加速生态建设的同时,通过生态移民,减少人为对沙化严重地区的影响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年生态治理过程来看,生态建设必须与农牧民结合起来,让农牧民自己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才能发挥更好效果。”这样说不无道理,特别是对于像白音乌拉嘎查这种草原退化、沙化严重区域,人为影响更为明显。“当时草牧场退化、沙化严重,治理前期必须通过种植沙柳等进行人工固沙,才能为后期进行飞播等种植创造条件,如果牧民不配合,前期人工治理肯定要受到牧民养殖牲畜的影响,种植的成活率难以保证,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更不利于后期区域环境的自然修复”包桂荣介绍说。

  牧民的搬迁,为当地进行生态建设创造了条件,但毕竟是搬离原住地,故土难离,前期牧民在是去是留中挣扎徘徊。“尽管生存环境十分恶劣,2002年当地政府决定对嘎查整体进行生态移民时,部分牧民仍然不愿意搬迁,从旗政府到嘎查,期间做了大量工作,尽可能打消牧民搬迁以后生计的顾虑,也出于对草原的情怀,全嘎查153户牧民最后全部顺利完成搬迁”玛尼扎布介绍说。

  自2003年,正蓝旗旗委、政府,针对白音乌拉嘎查区域的实际情况,以研究探索浑善达克沙地治理新方法、新途径,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开始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因害设防,进行全面的生态综合治理。而搬迁到上都音高勒嘎查新地房子(距镇18公里)的牧民,当地积极统筹安排,结合生态建设和牧业的自身优势,统一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引进400多头优质奶牛,建立奶站,实行联户经营,不仅改善搬迁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保障了移民的家庭收入。

  白音乌拉嘎查只是锡林郭勒盟生态移民的典型之一。2000—2014年的14年间,锡林郭勒盟整体实施的生态移民达到49283人。推进生态移民,在保护与建设草原生态的同时,锡林郭勒盟深入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千方百计增加非农非牧收入,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2014年全盟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1306元,比2000年增加了8868元。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既改善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上下一心、齐心协力推进草原生态建设保护,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和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组数据是多年来防沙治沙成绩的最好证明:截止目前,仅正蓝旗累计治理沙化退化草场面积353.7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约300万亩,流动、半流动沙地基本固定,林草植被盖度由不足20%提高到65%以上。而锡林郭勒盟从2000年到2014年的14年间,全盟累计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任务3748万亩。其中,营林造林1813.7万亩(退耕还林265.5万亩),草地治理1767.6万亩,小流域治理166.7万亩。全盟林草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以上,森林覆盖率由1.24%提高到7.31%,初步呈现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牧民增收的态势。

  因地制宜以林带农

  防沙治沙工作是一项持久性的工程,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整体推进区域防治。针对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和乌珠穆沁两大沙地和沙化草地生态状况,锡林郭勒盟明确了“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林草水结合”的技术路线,将先进适用技术与常规措施集成配套,探索推行适合锡盟牧区实际的综合建设模式。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经过如火如荼的生态建设,如今所到之处绿色簇拥。

  站在多伦县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水泉项目部,时近傍晚,但一场降雨之后,放眼望去,无论是所站位置两侧还是对面山上,连片成行的樟子松显得更加翠绿,山底一条灰白的公路穿绿而过伸向远处,这样一幅别样画面很难想象昔日曾是严重沙化区。

  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后,多伦县在重新审视自身条件和优势,确定了“生态固基”发展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多措并举对沙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特别是2011年以后,多伦县开始启动实施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以樟子松造林为主的130万亩的生态林业建设任务。2011年至今,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累计完成樟子松造林106万亩,新建种苗基地265处,通道景观绿色里程225公里,实现了境内交通干线绿化全覆盖,工况企业绿化全覆盖,农田防护林全覆盖。

  为了加速生态快速恢复,锡林郭勒盟一方面加快转移重度沙化区人口,同时严格控制牲畜数量,通过推行“三牧”(休牧、轮牧、禁牧)制度,减少人为活动影响。在整个生态大会战中,锡林郭勒盟围绕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通过以两大沙地治理、四个水系保护、六个百万亩工程,实现了生态环境质的飞跃。而相应的生态环境改善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起到了带动作用。

  在多伦县大河口乡曲家湾退耕还林项目区,10060亩贫瘠沙地如今变成以樟子松、沙地榆、山杏为主的生态经济复合型防护林。在2行林苗间预留6米草带可打草外,出售树苗和山杏、山杏核销售成为居民新的收入增长点,可观的经济收益让曲家湾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也带动了其他地区投入造林的积极性。

  通过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农牧民自主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盟内外100多个造林绿化企业和社会团体在锡林郭勒盟从事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全盟非公有制治沙造林和经营业主达7万多个,百亩以上造林大户达2000多个。企业、专业合作社、农牧民联户、个人等育苗业主达300多家,初步形成了社会造林治沙和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经过多年奋战,在如今的锡林郭勒盟,无论是正蓝旗上都镇白音乌拉人工造林区、五一种畜场总场飞播区还是多伦县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水泉项目区、大河口项目区,昔日漫漫流沙之地如今所到之处不是或高或低连片的沙柳、沙打旺、杨柴等草灌木,就是一株株、一行行、一排排翠绿色的樟子松、杨树、沙地榆等乔木,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一道横贯东西的绿色“防线”依然成形,北疆生态屏障作用日益凸显。(李俊伟 黄建涛)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范悦怡 ]

挂国旗 迎国庆
“复活”的居延海
新生开笔礼
金秋阿尔山
救助受伤鸟儿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额济纳自然遗迹受游客欢迎
乌兰布统草原秋色如画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