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农村牧区“笑开颜”
金秋十月,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伏虎村文化室的墙壁上,一组农村环境新旧对比的照片深深的吸引着前来观摩“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内蒙古环保厅的机关干部,“以前村里房子破,人畜混居,村里又脏又乱,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土”伏虎村支书杨如恒这样描述以前的生活状况。201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始了为期3年的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改变农村牧区生活面貌,提升农牧民生活水平。原来的土坯房变成了黄墙红瓦的明亮住房,出门的泥土砂石路变成了水泥硬道,超市,标准卫生室、文化室等一应俱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带来了根本变化,“我和老伴都上了岁数,哪有精力去翻修房子,要不是现在的好政策,我还住在那个黑压压的房子里,好政策让我梦想成真了”。提起自家的变化,70岁的王爱叶笑的合不拢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国办发[2009]11号)提出的“‘以奖促治’政策重点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和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等与村庄环境质量改善密切相关的整治措施”的要求。内蒙古近年来加快进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提出的“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深化‘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政策,扩大连片整治范围,集中整治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村庄和集镇”。2008—2014年内蒙古共获得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共20684万元(其中2013—2014年8279万元资金切块下达盟市组织实施),支持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318个,涉及全区12个盟市、379个嘎查村,受益人口达86.41万人。
内蒙古全面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各级环保部门“十个全覆盖”帮扶工作,要求举全力以改善帮扶地区农村环境质量,从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和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几个方面,通过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解决突出的农村牧区环境问题,在农牧区环境基础设施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乡镇环境监管机制建设方面建立长效机制。自治区环保厅厅长王军朴亲自带队,多次深入农村牧区调研、指导、检查此项工作开展情况,推进基层环保部门“十个全覆盖”工程和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现今内蒙古12个盟市102个旗县的广大农村牧区,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环境整治建设,正在改变着农村牧区的生产生活面貌和新风尚的形成。
旧貌换新颜美了乡村暖了民心
进入乌兰察布市境内,沿途金黄色的庄稼在青山间环绕,白云在蓝天下摇曳,大黑河从东向西在弯曲中绵延,青灰色的墙基、黄色的院墙、红色的屋顶,一幢幢整洁宽敞的小院,在灰白色水泥小路之间贯通,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画卷。
“别看现在村民都美滋滋地享受着“十个全覆盖”工程带来的好处,当初动工时,我们动员村民没少费工夫,每天都要下到包扶的村里,讲政策、送思路、定措施、助协调、传法制,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帮助、指导村民,围绕人畜分离、房屋改造、道路建设、院落整治、环境改善等重点难点问题,高标准推进工程建设,使农村环境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卓资县环保局副局长贾来忠介绍,在村民段虎威家,记者看到一张明白卡,标明了每户建设示意图、工程量、投资预算和政府补贴标准,消除村民疑虑,做到建设内容、资金筹措方式村村清楚、户户明白。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2014年,乌兰察布市依托“十个全覆盖”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节水高效设施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努力建设新农村典范,坚持“缺什么,补什么”截至目前,村庄整治拆除危房及整治附房、棚圈10.1047万间,占计划的86%;街道硬化在建及完工2548公里,占计划的103%;安全饮水在建及完工482处,占计划的113%。如今,村容村貌变了,村风民风也变了。
在西大同营村采访时,记者看到身后走着的村民,便随手从身旁的草垛上拿起一支树杈,扔到了道路中央。这时,走过来的村民非常自然的弯腰建起了树杈,记者与村长聊起此事,村长自豪的说,“你不用试,这是很正常的,谁都会这样做”。71岁的黄福根告诉记者,只要自己院子外边与文化广场中间的路段有垃圾了、脏了,他就主动进行清扫。对于这样的行为,黄福根老人解释说,“源于党的好政策,给咱彻底改善了生活环境,好的环境还得村民众人维护,能出力就出把力,干活心里也高兴。”
“环境改善了,生活也有盼头了,现在村民干活也有劲儿了,城里人有的好日子,我们也在逐步靠近,买东西有超市,看病有卫生室,活动有广场和文化室,村里仅公厕都修了7个,原来村里外出打工住在城里的部分人现在也开始返回村里来生活了,村民生活是真真切切的变了很多。”伏虎村村支书杨如恒介绍说。
梨花镇土城子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历代北方要塞。现在村北仍然矗立着依山而建、墙体斑驳的古城墙,有村民沿城墙挖筑不少窑洞居住。如今历经风雨剥蚀、残缺不全的土城墙上,依然可见夯土下的半截窑洞。
为了突出主体,土城子村在建设中以古城为中心,结合当地“逛九曲”、“祭拜奶奶庙”等民俗文化,新建了九曲广场,翻新了戏院和奶奶庙,从村里到村外,房屋以青色为主色调,屋顶覆盖红瓦,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北方窑洞的历史特色,如今村中和街边,以前路边随意堆放的草堆、柴火堆,家门口的粪坑不见了,换之的是古色古香,闲庭漫步,古城神韵气息就在身边。
作为欠发达地区,乌兰察布市的基础条件较为薄弱,全市11个旗县市区8个为国贫县、2个是自治区贫困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区平均水平低2000多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面对困难和考验,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坚决执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合资源、合力攻坚,2年的时间,完成1024个行政村、3210个自然村进行了建设改造,已完成全部工程任务的78%,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建设路子。
牧野风光美牛羊肥壮生活添彩
与乌兰察布市以农区为主不同,通辽市有很大的牧区区域,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来,从农村到牧区、从村屯到嘎查,一场改变落后面貌、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的大会战,让广大农牧民切身感受到了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被誉为“中国荞麦之乡”的库伦旗位于通辽市西南部,如今的库伦旗农村牧区,每一座村庄,都因“十个全覆盖”工程变了模样,房屋整齐干净、道路平坦宽敞、水流电流稳当。在哈图塔拉嘎查,站在村头一眼望去,白面灰顶的围墙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围墙下的彩砖路面与绿树交相辉映。上世纪80年代的,出行是土路、照明用煤油灯,吃的是“河流水”是库伦旗的真实写照,“咱村变化可大了,路平坦了,垃圾没了,路灯亮了,可真是看哪儿哪儿舒服”,“陈年垃圾彻底清理掉了,'三堆'也没了,苍蝇蚊子少了,雨天出门不沾泥,夜晚走路街灯亮”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连连赞叹。旗委书记白跃华介绍:“为巩固“十个全覆盖”工程成果,库伦旗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定期组织嘎查村群众清理环境卫生,全力打造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美丽村庄。村民房前屋后实行“门前三包”,公共区域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落实专人管护,形成了自始至终都有群众参与的环境管理新常态。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同步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农牧民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着力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进一步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整体提升库伦旗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近年来,通辽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总体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了3年投资150亿元,实现2098个行政嘎查村面貌的彻底改善的目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所在地旗县区人民政府和项目所在地乡镇(苏木)人民政府分别成立由旗政府分管领导和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参与的领导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旗县人民政府作为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落实的责任主体,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同时旗县人民政府与相关乡镇人民政府签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书,明确项目实施的具体治理任务和工作要求。通辽市及有关旗县区环境保护局负责项目建设期的监督管理和跟踪服务,不定期地深入到项目所在地检查和调研,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难,及时加以解决,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整体推进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通辽市还通过抓住国家对农村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实行“以创代补”的机遇,积极指导、协调有条件的乡镇(苏木)、村(嘎查)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通过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的环境素养和环境参与能力,而且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切实加强农村牧区生态保护,提高农牧民生活环境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见成效谋远忧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发展
在历史的慢慢长河中,人类总是在寻求着更好的生存在地球上的方式,从认识自然到向自然索再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转变过程中,人类也在不断的创造着属于不同时代理念的文明,而每一次新文明的出现,也反映了人类对物质和精神双方面追求的升华。
内蒙古大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十个全覆盖”实施以来,农村牧区掀起的建设热潮,带来的了根本性的变化,成效已经显现,其现实意义是改变了农村牧区面貌、提高了农牧民幸福指数、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样的探索与实践,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谋求长远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
近年来,内蒙古紧紧围绕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树立城乡统筹理念,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投资环境的重要措施,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中央制定了“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包头市环保局发挥环保部门职能,组织编制一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并按照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管理规定,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同时,从连片整治、单个村治理两个方面,推进精准扶贫“三到村到户”攻坚工程暨服务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帮扶工作,以实现“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契机,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以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指标为指导,按照“四年规划、三年完成、一年巩固”的工作要求,通过实施精准扶贫“三到村到户”攻坚工程,到2016年使被包扶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面实现农村牧区危旧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通电、通广播电视通讯、校舍安全改造、卫生室、文化室、便民连锁超市及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十个全覆盖”目标。
内蒙古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是全国沙化最为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之一,农村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农村乡镇苏木环境保护工作监管能力严重不足,无机构、无人员、无编制。近年来,通辽市环保局不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强基层环保能力建设。协调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试行乡镇苏木和旗县市区环保部门双重管理体制,指定专(兼)职工作人员,制定下发《通辽市各乡镇苏木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大力普及基层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在确定农村环保工作人员的基础上,为做到有章可循,编辑《通辽市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文件汇编》,下发到各乡镇苏木环境保护工作人员手中。
通辽市开鲁县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干椒而出名。三星村王有家种有红干椒10余亩,以前卖红干椒虽然每斤价格要放低几分钱,但客商仍然不愿意来收购,就是因为村里道路是泥土路,遇上雨雪天交通不便,通行困难。现在村里的水泥路直通大道,不在受天气影响,不仅红干椒价格不降了,客商还抢着来收购。不仅是王有家,现在村里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改善了,农民不再为红干椒的销路发愁,当地农民种植红干椒的热情更高了,用村民的话说:“以后的日子红着呢”。在探索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新机制的同时,通辽市抓住国家对农村环境保护实行“以奖促治”的机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编制了“以奖促治”《通辽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同时建立了“以奖促治”通辽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库,不断加大环保投入,争取环保项目。项目库共储存“以奖促治”、“以奖代补”通辽市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620个(占全市总村庄的36%),其中:集中连片项目78个,单个村项目542个。生活垃圾处理项目556个、生活污水处理项目23个、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项目41个,使32个村镇的农牧民直接受益,同时涉及周边100多个行政村的近30多万人口也得到了受益。
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居环境,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全面展开,内蒙古广袤的大地上处处有惊喜,村村有亮点,住上新房子、喝上干净水、走上水泥路,到处洋溢着的张张笑脸组成了内蒙古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浓浓的民生情怀,彰显出内蒙古发展理念的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