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稿件库 正文
黑龙江省六十年人口发展巨变
内蒙古新闻网  09-09-29 09:41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人口问题是关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社会发展首先取决和依赖于人的自身发展,最终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国六十年来,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我省人口数量、质量及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创造了社会抚养比较低、人口文化素质较高、劳动力资源充裕的有利时期,彻底改变了我省人口发展的轨迹,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人口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

  据2008年全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8年末,全省常住总人口(以下简称总人口)3825万,男性人口1933.2万,占全省总人口比重为50.5%,女性人口1891.2万,占全省总人口比重为49.5%,性别比(女=100)为102.22。人口出生率为7.91‰,死亡率为5.68‰,自然增长率为2.23‰。全省共有家庭户1356万户,家庭户平均户规模2.82人。全省共有城镇人口2119.1万,城镇人口比重为55.4%,乡村人口1706万,乡村人口比重为44.6%。

黑龙江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8%,按人口总量排序,居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第15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84人,比全国低54人,人口密度按由小到大排序,居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第6位。根据公安户籍统计,统计局历次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及年度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字比较(见下表)。

  从1949年至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四年间,共增加人口177.8万人,年平均增加44.4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4.13%;从第一次人口普查至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十一年间,共增加人口863.6万人,年平均增加78.5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5.09%;从第二次人口普查至1978年十四年间,共增加人口1076.3万人,年平均增加76.8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06%;从1978年至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四年间,共增加人口151.5万人,年平均增加37.8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19%;从第三次人口普查至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八年间,共增加261.9万人,年平均增加32.7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4%;从第四次人口普查至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十年间,共增加264万人,年平均增加26.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72%;从第五次人口普查至2008年七年间,共增加18万人,年平均增加2.2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06%。

  以上数据表明,1982年以前全省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其中以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人口增长速度为最快,1949-1982年33年间我省年均人口增长率高达3.63%,明显高于全国同期1.93%的增长速度。我省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黑龙江省在“第一次创业”特定历史条件下走的一条粗放式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如为了调整工业布局,从辽宁省迁入黑龙江省24个大中型企业,大庆油田与大兴安岭林区的同步开发,以及农业方面逐步大规模开发三江平原等,在这种生产条件下,为了扩大再生产能力,它势必要求劳动力人口等比例的扩大,首先引起的是我省人口的机械增长,据1949-1982年资料计算,33年间我省共从外省净迁入人口高达733.7万人,超过我省同期人口增长2269万人的三分之一;其次是我省同期保持了人口的高出生率,生产空间的扩大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就业机会,收入的增加对生育水平的提高起到鼓励与刺激作用,因此在全国普遍存在人口高出生率的同时,我省产生了更高的人口出生率,据1949-1982年资料计算,我省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出生率,其中1954-1966年绝大部分年份城市人口的出生率高于农村,最高到47.72‰,几乎高到了极限,虽然农村人口出生率在这13年间略低于城市,但总的来说农村人口出生率总体仍高于城市,更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第四、五次全省人口普查期间人口增长速度较缓慢,尤其是2000年之后人口增长速度最为缓慢,年人口平均增长速度仅为0.06%,大大低于全国同期的0.59%。一方面原因是我省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在人口政策外力作用下,出生率下降速度较快;另一方面原因是我省近20年来一直为人口净迁出省份,特别是近十年来基本保持平均每年7-8万的人口净迁出水平。可以说,以上两种原因导致了我省总人口增长缓慢,同时也正是由于它们的共同作用,经过六十年的人口发展演变,我省人口发展已达到历史最低点。

  二、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完成由“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伴随着黑龙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生产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即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演进,实现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为我省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对于黑龙江人口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的是“过渡型”向“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人口转变的关键是人口出生率的降低。继1978年至九十年代中期的近二十年里,全省人口出生率都保持在20‰以下。1995年以后持续下降,均低于15‰,2000年开始至今均在10‰以下。可以说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是外力作用的产物,没有人口政策的作用,我省人口出生率也不会下降得这么早、这么快。

  自1979年国家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口号后,各级政府开始对人口的增长进行有计划地控制,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执行,人口猛增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妇女总和生育率大幅度下降,由1974年的4.21降至1981年的2.12,已低于更替水平(2.16)。1982年以来,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开展了晚婚晚育教育,妇女总和生育率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上来看,仍在更替水平以下继续稳步下降。进入到九十年代,由于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人们的生育观念进一步转变,1990年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1,2000年已降至1.15,与全国同期水平2.20、1.74相比分别低0.1和0.59。可见,我省人口仍继续稳定在更替水平及全国水平以下,在黑龙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由高增长向现代型低增长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我省已全面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

  三、人口年龄结构正在步入老年型人口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衡量标准,我省在2005年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并呈现出老龄化进一步加快的趋势。2001年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0%,2005年为7.58%(国际上通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7%),至2008年这一比重已高达9.2%,表明我省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自2001年以来,我省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下降,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稳步上升,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急速上升。2005年我省老年人口比重比2001年上升了1.5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速度为5.92%,相当于S同期我省总人口增长速度0.059%的100倍; 2008年与2005年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1.6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速度为6.8%,远高于我省同期人口的增长速度0.04%。目前我省老年人口呈现进一步加速增长的态势,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见下表)。

  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渐趋高龄化。黑龙江省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结构也呈现出一些新变化。2008年老年人口分年龄段看,65-69岁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38.5%,70-79岁的老年人口占50.9%,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0.6%。与2001年相比, 65-69岁老年人口比重下降8.0个百分点,而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8.0个百分点,高龄老人的比重生升较快,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我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不断提高(见下表)。

  老龄化程度和养老方式在城乡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经济条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城乡间老龄化进程呈现出不同步现象。2008年城镇、乡村的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城镇、乡村人口比重分别为10.66 %和7.32 %,比2005年分别上升了1.25和0.12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快于乡村;在养老方式上城乡也存在明显差异,2008年我省“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老年人口占31.63%。靠“离退休养老金”的占40.65%,其中城镇65岁及以上人口中由“家庭成员供养”的占25.14%,乡村占42.95%,城镇依靠“离退休养老金”的占59.67%,乡村占7.47%,城镇依靠“劳动收入”的占7.27%,乡村占40.74%(见下表)。

  四、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1.人口健康素质高于全国水平。自1954年有死亡人口统计以来,全省总死亡率(每千人人口中死亡人数)一直低于全国同期水平,虽然我省总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也出现过波动,但幅度不是很大,特别是近四十年来除个别年份外一直在4.5-6.0之间窄幅波动,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近期缓慢回升的趋势。1959年最高为12.76‰,1988年最低为4.41‰,2008年因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等原因又逐步升至5.68‰,但仍比全国同期总死亡率7.06‰低1.38个千分点,近十年来我省人口总死亡率基本在5.5‰左右波动,全国在6.5‰左右波动,平均低1个千分点。可见我省人口总死亡率一直处于全国较低水平。(见下表)。

稿源: 东北网  编辑: 于海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