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胡锦涛总书记亲笔题写鼎名的“民族团结宝鼎”,巍然耸立在新建成的内蒙古博物院门前,备受瞩目。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代表全国人民向内蒙古各族人民祝贺60年大庆的一份厚礼。它带来的是党和国家对内蒙古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边防巩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充分肯定,对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再创辉煌的殷切期盼。
60年来,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民族团结这一时代主旋律始终响彻草原、经久不衰。
民族团结带来各民族的共同进步
在内蒙古博物院三楼电子屏上,只要你轻轻点击,蒙古族、“三少”民族的文、图、声像资料就会出现在眼前。大庆期间,全国第一家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据库——“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建成竣工,向世界打开了又一扇展示内蒙古民族文化的窗口……再往前,呼和浩特民族歌舞团《昭君情缘》相约新加坡,内蒙古民族音乐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在澳大利亚刮起草原风,布里亚特民族服饰队和少儿服饰表演队出演俄罗斯和蒙古国……再往前,无伴奏合唱在国际合唱比赛中屡屡获奖,千人马头琴齐奏创造吉尼斯世界记录,蒙古族长调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在内蒙古11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5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共同创造着属于自己也属于世界的文明。
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民族文明的传承。60年来,在内蒙古这个其乐融融的和睦大家庭里,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各项民族事业蒸蒸日上,始终葆有“模范自治区”的风范。
在政治上,相继成立了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和19个民族乡,各族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共制定和批准449个地方性法规,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逐步法制化。
在人才培养上,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全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少数民族干部占到40.3%。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少数民族更是人才济济,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教育上,“两免一补”政策使在民族中小学就读的学生全部受益。全区已基本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成人教育比较完整的具有鲜明地区特色、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的水平高于全区人口平均水平……
回顾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的前前后后,追溯内蒙古60年的发展历程,内蒙古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在各方面的进步,见证着民族团结的伟大与荣光。
民族团结带来全社会的和谐安定1960年,内蒙古的领导和各族人民得知上海等地有一批吃不饱饭的孤儿,提出由内蒙古来抚养这些孩子。自治区11个盟(市)37个旗(县)共接收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孤儿3000多名。这个超越地域、超越血缘的亲情故事,至今还在广为传诵。
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当年抚养过28名孤儿的草原母亲都贵玛走下勒勒车,迎接她的是她抚养过的孩子的拥抱和全场暴风雨般的掌声。这一幕,一定会长久留驻在人们心中。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是内蒙古2390万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和共同行动。
新时期的内蒙古,正在不断续写着各民族群众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动人篇章。
大庆前夕刚刚评选出的22位“感动内蒙古”人物,其中一半都是民族团结的典型。
大庆期间,全区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隆重举行。211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200名模范个人受到表彰。细细审视,每一个集体、每一名个人的事迹无不令人感动,无不颂扬着民族团结带来的温暖和亲情。
这仅仅是一小部分。从1983年自治区首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的召开,到198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把每年的9月定为民族团结表彰活动月,一直到今天,一批又一批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都在以他们平实的行动,构筑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维护着边疆的安定团结。
其实,这些又何尝不是遍地盛开民族团结之花的内蒙古大地上的几朵小花呢。
民族团结带来内蒙古的全面发展
前不久,西苏旗图雅茶馆店主图雅举办了一场“牧民之家”草原旅游那达慕,赛马、搏克等吸引了众多游客。10年间,图雅把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小茶屋发展成为拥有呼和浩特市、西苏旗、东乌旗等地6个连锁经营网点的知名蒙餐茶馆,先后安排牧民子女就业300余人,向社会公益事业捐赠6万元。
国际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鹿部落文化节、鄂温克瑟宾节、中国草原赛马节、成吉思汗旅游文化周、传统旅游那达慕大会、绿色呼伦贝尔成吉思汗草原文化节、天堂草原锡林郭勒之旅、万人烤肉节、察哈尔奶食节等等,在自治区60年大庆前后,各地已经和正在举行的各种各样的民族节庆活动,成为内蒙古吸引中外宾客的金字招牌,内蒙古的旅游业等很多行业实现了借力腾飞。
民族关系的和谐,带来的是民族传统的弘扬,受益的是各民族的人民群众,推动的是自治区的全面繁荣发展。
近年来,自治区发放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财政扶贫资金”、“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5%民族机动金”、“新增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民贸、民族用品生产专项贴息贷款”等多种专项资金,扶持了上千个少数民族经济、教育、文化、卫生项目。
从2000年开始,国家和地方先后投入20多亿元,共实现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40万人,越来越多的牧民走进城市。
大庆前夕,锡林郭勒草原上的苏尼特左旗巴彦杭盖嘎查合闸送电,内蒙古农牧区村(嘎查)实现100%通电,1228万农牧民彻底告别了“油灯粪火”。
农牧业税被取消,财政收入向农村牧区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社会保障网络向农村牧区覆盖。内蒙古各族人民正在越来越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自治区正在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60年大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被牢牢把握,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被巩固和发展,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处处显现。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团结,已经成为把内蒙古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 (马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