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鲜艳的草原奇葩-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成立50周年
 
来源:   2007-12-24 17:04 打印本页】  【字体:  
 

  1957年6月17日,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在祖国北疆的苏尼特右旗草原。乌兰牧骑的诞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自治区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灵活轻便、一队多用为特点,以演出、宣传、辅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长期扎根活跃在基层,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丰富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苏尼特草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苏尼特草原美丽富饶,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远古恐龙生存的地方,这里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策马驰骋的草原。千百年来,这里不仅孕育了千古文明,而且创造了现代文明。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诞生以来,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寄予了殷切的希望。1963年代表自治区乌兰牧骑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1984年10月1日代表蒙古族赴京参加了国庆35周年庆典仪式,接受党和国家领导的检阅,并参加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的五个自治区“三中全会成就展”的开展仪式,向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了汇报演出,受到了时任国家副主席乌兰夫的亲切接见。1987年,时任自治区主席布赫接见全体队员。2002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为乌兰牧骑亲笔题词:“继承传统开拓创新”。2007年元月,收到了布赫同志的亲笔签名贺年卡。50年来,乌兰牧骑走遍了全国各地,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长沙、桂林、江西、山东、湖南、厦门、无锡、宝鸡、兰州、河北、汕头、深圳等地进行演出宣传活动。1990年以来,乌兰牧骑的文艺演出、参加的各种宣传活动,曾陆续被中央电视台、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杭州、无锡等地的电视、电台以及各种报刊大力宣传。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不渝地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保持乌兰牧骑的光荣传统,每年深入基层为农牧民们提供文化服务100多场次,观众达3000多人次,行程3000多公里。尤其是近几年来苏尼特右旗连续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旱灾、蝗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大部分的牧民们走“敖特尔”。牧民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文化生活单调。但乌兰牧骑依然坚持深入基层,坚守阵地,跟随着走“敖特尔”的牧民们足迹巡回演出服务,与牧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欢乐。他们常常顶着沙尘暴,高温日晒,有时一天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在牧民们最需要关怀的时刻,送去党的关怀、带去欢歌笑语。在巡回演出中,他们不忘那些老弱病残的牧民,常常为残疾人、盲人、孤寡老人、行走不便的老人们进行专场慰问演出。有一次演出结束后,嘎查长无意地说有一位盲人老人额吉行动不便,没能来看上演出,正要打装起程的队员们听到后,一致决定不卸妆,马上赶往老额吉的住处进行专场演出。盲人老额吉流着热泪听着歌声,激动地说:“我今天就像过节似的,我失明10年了,乌兰牧骑来到家里专场为我演出,我听到你们的声音感觉到那么的熟悉、那么亲切,就像当年听到老一代乌兰牧骑的声音”。年轻演员们非常高兴地说:“咱乌兰牧骑在牧民心中的地位是这样的高啊!”老额吉说:“今天是我有生以来最高兴最难忘的一天,我非常感谢你们!真是死而无憾啊……”

  为草原儿童演出已成为乌兰牧骑的惯例了。第一支“蒙语木偶剧”就诞生于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这也是自治区唯一能用蒙汉两种语言演出木偶剧的团体。为此,人民日报刊发了《草原上的孩子第一次看到了蒙语木偶戏》的报道。近年来他们为农牧区、城镇、学校、幼儿园演出60场,观众达5000多人次。每一次演出都是场场爆满,孩子们高兴、激动,甚至不停地随着剧情呼喊着……家长和老师们讲:“你们为孩子们表演的木偶剧非常好,很受欢迎,内容丰富,很有教育意义,孩子们不仅爱看,我们大人们也爱看”。

  多年来,乌兰牧骑为地方的双拥工作和增进军民鱼水情,军民共建边疆,活跃军营文化,双拥模范旗的创建等做出了积极贡献。2004春节前,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前往北京军区朱日和训练基地进行新春慰问演出时,本来一个小时的路程,因为积雪深,车被陷住,在方圆几十里没人的情况下,队员们下车冒着风雪严寒,一路挖雪推车行进了3个多小时。到达了基地后,队员们没有休息,马上投入到长达两个小时的联欢晚会。许多内地的战士们高兴地说:“我们在草原上欣赏到高水平的艺术表演,看到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的演出,感到无比的亲切。你们无愧为全国第一支文艺轻骑兵,今天我们的全体官兵真是大开了眼界了啊……”

  50年来,乌兰牧骑担负着全旗机关、企事业、驻军、厂矿、旅游点、铁路、各中小学、基层文化站等单位的文艺辅导、服务、接待演出任务,每年不少于200多场次。在基层向牧民们宣传致富、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农牧业、计生、科技等方面的政策信息,为各苏木镇、嘎查村组织举办不同内容的诗歌比赛、祭敖包、那达慕、生日庆典、婚嫁活动,提供演出用设备、服装、乐器的服务。他们为农牧区培育出了一支又一支的文艺团队,把乌兰牧骑的根牢牢植入到了千里草原。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保持传统,利用演出间隙参加劳动,帮助牧民打草、打扫羊圈、洗羊、踩羊砖、打草等。在40多年前,老一代乌兰牧骑队员为牧民们打了一口井,牧民们为了感谢乌兰牧骑,把这眼井命名为“乌兰牧骑井”。这个事迹传遍了苏尼特草原,至今还在牧民中广为流传着。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乌兰牧骑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乌兰牧骑建设与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2年至2006年先后招收了20多名舞蹈、声乐、器乐演员,并按正式职工待遇安排。为了提高演员们的专业技能,乌兰牧骑不定期地把年轻队员送出去进修,同时还邀请国内外专家老师来队上课辅导,经过培训和队员们平时刻苦的训练,绝大部分演员在一专多能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掌握了基本的专业技能。为了传承民族文化,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利用深入基层演出时机,广泛收集挖掘整理了苏尼特部落的民歌音乐,并已汇编成《苏尼特之歌》歌曲集。为了提高演出质量,他们不断创新,利用电脑制作舞蹈音乐歌曲的伴奏带。建立健全了民族乐器乐队、电声乐队。在保留民族传统乐队的基础上加强了现代音乐的发展,更加满足了广大农牧民日趋增长的文化需求,并培养出了民族、声乐、原声态、美声等专业人才。近年来,乌兰牧骑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苏尼特部落旅游文化、草原民族民俗文化,使乌兰牧骑这个品牌得以升华和发扬光大,也使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文化品牌奏响于华夏大地。为了探索新的发展路子,2004年成立了“乌兰牧骑民族文化艺术服务中心”,面向全社会服务,利用乌兰牧骑这个品牌加强与周边旗县市旅游业联系,达到了宣传苏尼特传统的草原文化的目的。和外省市旅游业横向联系,与企业挂钩进行商业性演出,不仅增加了适当的收入,而且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同时也发展创新了自己。

  50年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求发展,适应新时期需求,坚守了乌兰牧骑阵地,在探索和创新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项成就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和肯定。1982年,蒙语木偶剧组参加了自治区文艺调演,荣获了自治区文化厅、少数民族语言委员会分别颁发的“演出奖”和“使用蒙文蒙语奖”。1987年,参加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暨乌兰牧骑建立30周年文艺调演,荣获“特别荣誉奖”。1987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艺术节,获得“优秀创作、表演奖”。1992年,在昆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特别荣誉奖”。1997年,参加了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乌兰牧骑建立40周年庆典,被授予全区“十佳乌兰牧骑”光荣称号。1998年被国家民委确定为文艺联系点,被锡盟党委宣传部、文体局等12个单位联合评为1998年度全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2002年参加“苏尼特杯”全盟乌兰牧骑汇演,荣获“优秀乌兰牧骑”光荣称号。2000年至2002年,经自治区文化厅评估验收,被评为全区一类乌兰牧骑。2005年7月在全盟乌兰牧骑汇演中荣获13个单项奖,取得“表演总分第一名”和“团体银奖”的好成绩,并获得全盟“优秀乌兰牧骑”光荣称号,并被指定为全区牧区“科普乌兰牧骑”。2006年获得全盟巡回演出“优秀乌兰牧骑”光荣称号,并有一名新队员在参加八省区首届蒙古四胡电视大奖赛中,荣获“专业组个人演奏三等奖”、“组合演奏三等奖”。2006年经自治区文化厅评估验收,被评为全区2003至2005年度全区一类乌兰牧骑,获得自治区优秀乌兰牧骑光荣称号。

关闭此页】编辑: 魏佩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证:0500048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