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席慕容:珍惜梦土
 
来源: 呼伦贝尔日报  2007-12-25 16:43 打印本页】  【字体:  
 

  1994年夏天,第一次来到大兴安岭,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的文物陈列馆里,第一次听到鄂伦春人动听的歌声。

  悲伤的是,这些歌声只保存在一部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纪录片里,已经是40年前的影像了。朋友说,40年后的此刻,已经没有多少鄂伦春人会唱自己的歌了。

  2005年,第六次上大兴安岭,满怀期待地去阿里河观赏一场名为“森林文化节”的演出,却大失所望。整个晚上,眼看着鄂伦春的年轻人轮番上台。一个个都还有着祖先美好相貌的遗传,声音依旧清亮,动作仍然活泼,可是,唱的都是用汉语新编的歌,跳的也是新编的号称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舞;不能说主办单位不努力,但是,只能说这是一场为了配合旅游需求而拿出来的“观光秀”,真正的鄂伦春文化本质在此已荡然无存。

  台下的我,真是极度的不甘心啊!

  这是怎么一回事?眼前,这一整个族群的人都还在好好地生活着,怎么他们自己的文化却好像已经死去了呢?

  这是怎么一回事?不过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而已,我不相信传承了千年又千年的文化会连一丝线索也留不下来?

  我很不甘心,总觉得应该还有希望,还有些什么办法可以把美好的事物重新找回来。

  不过,在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和我一样不甘心的人,还有许多。

  这些人,并不限于特定的族群,从鄂伦春人、鄂温克人到住在北京住在香港的汉人,他们有了构想,有了目标,就呼朋唤友地开始行动了。他们谦称自己是一群“乌合之众”,我却觉得,一切都只源于一颗珍惜之心,所以,如果一定要给这些人冠上个称呼的话,也许可以称他们为一群“珍惜梦土”的志工吧。

  文化都是来自长时期的累积,只不过,有些很具体,很容易看见,有些却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很难察觉,却不可或缺。

  仿佛是一处梦土,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在悠远的时光里成为一种温暖的依靠。

  这种依靠,有时候只属于一个特定的族群,有时候却可以与他人共享。譬如,当它以极为真挚的原貌呈现之时,所有在场的人都会受到触动。

  是的,譬如一首以母语演唱的古老歌谣。

  是的,这就是“珍惜梦土”的志工们所要达成的目标。

  2007年5月4日,“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在海拉尔首演,坐在台下的听众,尽管不能完全听懂孩子们在唱什么,依然觉得有一些陶陶然的幸福之感。

  当那位已经驯服过三匹野马的鄂温克男孩巴特尔道尔吉站在台上,唱出《梦中的母亲》之时,歌声有如天籁,全场为之屏息,一如歌中所言:“茫茫大地无声无息,心中复现着母亲在祈祷的身影……”

  在我左前方的座位上,一位身躯魁伟、头发花白的男士原本在静默地聆听,忽然伸出右手悄悄拭去脸颊上的泪水。

  那拭泪的动作极为轻微,却让我在瞬间明白了一首用母语婉转唱出来的歌谣是什么了。

  台上的巴特尔道尔吉只有十三岁,尽管他在演唱时非常投入,不过,正如学者白兰女士所说的“孩子们也许不能理解自己的歌唱”是的,他们或许在此刻并不能理解自己的歌唱是在引领人们重新察觉梦土的存在,不过,总有一天会理解的吧?

  多希望,有一天,当巴特尔道尔吉也逐渐成长为一位身躯魁伟、头发花白的男士之时,在他身旁,所有的孩子们还都能继续用母语唱着自己的歌,譬如这一首《梦中的母亲》。

  那个时候,对于巴特尔道尔吉来说,这首歌就是一声深沉的召唤,一次温柔的引领,引领他重新感受到梦土的存在,并且明白,这一处梦土其实从来也不曾离他远去……

  只因为,歌恒在,梦土也恒在。

关闭此页】编辑: 魏佩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证:0500048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