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举国上下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要时刻,从自治区发改委和统计局等部门传出消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内蒙古经济完成了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惊人跨越,实现了经济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经济运行质量较高。2003年以来,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牧业、服务业等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层次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在内蒙古遭“红灯”。全区整体经济运行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今年,全区优质玉米和马铃薯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500多万亩。今年牧业年度,农区牲畜存栏头数占全区牲畜总头数的50%以上;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农畜产品加工、冶金、能源等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80%以上。与此同时,经过几年的努力,伊利、蒙牛、伊泰、小肥羊等一批企业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和“中国餐饮业百强”名录上频频亮相:伊利的品牌价值在中国食品业排名第一;伊泰集团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煤炭企业;鄂尔多斯集团羊绒系列产品占世界羊绒产品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内蒙古目前形成了以煤炭、电力、乳业、纺织业等为主的“产业军团”发展阵容。
经济发展速度惊人。进入2002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投资力度的加大,内蒙古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2002年至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由1734亿元增加到了4790亿元,年增速均超过了16%,整体经济增速连续5年名列全国第一;2003年至2006年,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509.7亿元增加到了1667.2亿元,年增速均接近或超过30%,连续4年名列全国第一。
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完成生产总值3852.19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居全国第一;上半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91.1亿元,同比增长31.4%,增速居西部各省区之首。
经济发展效益凸显。这是诠释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强有力论据。从企业发展看,2003年至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由不足65亿元增加到了332.5亿元,年增速均在52%以上;2003年至今年前三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不足130点增加到了280.5点,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从三项收入看,2003年至2006年,全区财政总收入由257.6亿元增加到了712.9亿元,年增速均在3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000多元增加到了1万多元,由当初在西部省区排名第七位上升到了第二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268元增加到了3342元,连续4年位居西部各省区之首。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709.16亿元,同比增长39%;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14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59元,同比增长19%;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81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10元,同比增长22.9%。
自治区经济界权威人士做出这样的评价:十六大以来的内蒙古经济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历史,在完成这部辉煌史卷的过程中,内蒙古人播下了希望,收获了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