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10年强劲崛起

  2008-01-16 09:13

  核心提示:  8月的内蒙古,天更蓝,草更绿,四方宾客汇聚在这里,共同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10年前,正当举国上下庆祝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迎接党的十五大召开之际,内蒙古自治区迎来了她50岁的生日。10年来,内蒙古发生的变化翻天覆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在内蒙古大草原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以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告诉世人:内蒙古正在从祖国北疆强劲崛起!

  清水河县老牛湾小学的学生们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

  巴彦淖尔市农民卖番茄 

  老百姓受益匪浅
   
  1997年7月8日,全长153公里的呼包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这是我区“八五”、“九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较早建设的高速公路之一,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国道主干线丹东至拉萨的一部分。呼包高速公路的建成使用,让临近各旗县都通了公路。
   
  包头市达茂旗牧民巴特尔说:“以前,由于道路不通,我们的牛羊等畜产品没法外运,加上信息闭塞,经济收入不高。现在公路通到了草原深处,不仅畜产品能够及时运出去,我们也可以掌握最新的经济信息,受益很大。”
   
  呼包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区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对加强西北地区、我区中西部地区与北京的联系,加快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发展并且发挥辐射功能,实现资源转换、开发带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区的经济发展驶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前几年,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为了卖羊,天不亮赶着牛羊出发,太阳落山前赶到公路边,等贩牛羊的汽车路过。现在,牧民只需要按照企业的订单养牛羊,其他的不用操心。随着我区高等级公路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公路不断向草原深处延伸,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触摸到了现代化的脉搏。
   

  据了解,“九五”期间,我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十五”期间,我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10.5%。

  三代国家领导人看好内蒙古
   
   1987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指出:“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如内蒙古自治区,那里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看待我区的优势和潜力,对我区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并且为我们确立了远大目标。
   
  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内蒙古大地,到处洋溢着蓬勃的发展活力。对此,来自浙江省温州市的客商赵怀仁感受很深,他说:“近年来,内蒙古的发展速度令全世界瞩目,这里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投资环境,这里的人民也十分好客。因此,我选择在这里投资。”
   
  1999年1月,江泽民同志来到内蒙古,走进工厂、学校和牧民的毡房。江泽民指出,内蒙古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要注意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争使内蒙古成为我国下个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胡锦涛同志对内蒙古自治区的领导干部说:“做好内蒙古的各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内蒙古2300多万群众的福祉,而且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要因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九五”、“十五”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更加协调,在此基础上,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由1996年的93.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12.9亿元,翻了7番。“九五”以来,我区大力支持教育、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实施了教育布局调整、危房改造、“两基”攻坚、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改善了农村牧区的办学条件,从2004年秋季开始,对农村牧区中低收入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使130多万中小学生受益;2005年在全国率先对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了“两免”政策。

  世人刮目相看
   
  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横跨“三北”的内蒙古被列入西部行列。紧接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内蒙古东部也进入战略实施区域。
   
  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每年对内蒙古投入大量资金,加强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建设。同时,内蒙古产业和东北对接互补,内蒙古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能源接续基地,东北成了内蒙古的市场。“十五”期间,我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7.1%的速度增长,增速位居全国第一,被称作“内蒙古现象”。
   
  如今,我区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06年的1035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增加到2006年的3342元。说起现在的好日子,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团结镇农民杨增福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高兴地说: “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了,我们现在不用交农业税,孩子上小学初中都不用交钱。以前,我们辛辛苦苦干一年,到年底也收入不了多少钱,最怕的就是得病,现在好了,我们全家5口人都入了医疗保险,每年每人才交10元钱,得了病再也不用为医疗费发愁了。”
   

  2005年,我区生产总值达到3822.77亿元,比2000年增长1.2倍,年均递增16.6%,超过“九五”时期6.6个百分点,在各省区市中的位次由第24位上升到第19位,在西部地区由第6位上升到第3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026元,提前完成了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到201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在西部地区位列第一;财政总收入达到536.29亿元,比2000年增长2.4倍,年均递增28%,超过“九五”时期11.7个百分点。

   名牌产品影响深远
   
  很久以来,外地人对内蒙古的印象仿佛只有“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其实,这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3~2006年,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
   
  现在,在国内的大多数地方,我们都能够看到伊利的“心灵的天然牧场”、鄂尔多斯的“温暖全世界”,这些知名品牌征服了每一个向往草原的人。让世界了解内蒙古,这些名牌产品写着内蒙古的新形象。武川县的土豆,像水果一样用纸包着装在箱子里出售;乌兰察布市的土豆,加工成了乐事薯片;通辽市将有10万农户加入一家匈牙利企业的鹅业生产链条,继呼和浩特成为“中国乳都”之后,这个城市正在打造“中国鹅都”;巴彦淖尔市农民大规模种植番茄,每年要加工50万吨番茄酱。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区的工业多半是以绒、毛为主的轻工业,那时候,绒、毛、肉是看家产业。到了90年代即“九五”期间,我区脱胎换骨的巨变开始了。伊利、蒙牛两大乳业集团的出现,让我区的畜牧业在产业布局中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截至2006年底,我区乳品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35.76亿元,是“九五”期末的35倍,占全国总量的32%;奶牛存栏数达到280万头,是10年前的4倍,占全国总量的20%;鲜奶产量达到880万吨,是10年前的12.6倍,占全国总量的26.7%。
   
   前来参加2007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的广西人邓俊说:“内蒙古的知名品牌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伊利、蒙牛的宣传让人过目难忘。这次来内蒙古我才真正了解到,内蒙古的知名品牌还有很多,而且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令人刮目相看。”
   
  “跟着名牌好赚钱”是今天我区农牧民致富的座右铭。餐饮名牌“小肥羊”目前在国内外的连锁店已经达到700多家,每年消耗的5万多吨羊肉主要来自锡林郭勒大草原,带动5万家养羊户每年直接增加收入5亿多元。早在10多年前,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把实施名牌推进战略确立为我区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2000年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凭借优势资源所搭建的发展平台,我区成功地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名牌产品,赢得越来越多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如今,内蒙古离全国的老百姓很“近”。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许多城市,大大小小的超市摆放的伊利、蒙牛牛奶,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并且“深刻地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目前,我区已经有21个中国驰名商标,其中有18个是农畜产品加工业打造的,这些品牌独具特色,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不断努力逐步提升自我价值,地区名片也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终于实现了从“资源名牌”到“产品名牌”的转折。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大批草原绿色产业品牌托起了我区新的骄傲,我区的名片也抖落“土气”而含金量大增。


编辑: 孙丽
 

  民情民意 更多>>
·乌兰察布建设和谐社会构筑城乡救助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扶困助学开启绿色就学之门
·投资20多亿内蒙古给老少边穷乡镇铺通油路
·内蒙古实施城乡低保保障贫困人群基本生活
·内蒙古自治区群众体育涌起全民健身热潮
  特别策划 更多>>
  媒体报道 更多>>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备05000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