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区的干部不好当,产业基础薄弱,企业不好办,有的区县有20多万人在外打工,留在库区创业的比较少。”一位曾在三峡库区调研的农工党地方组织成员这样描述他看到的景象。
在“高峡出平湖”之后,三峡库区就面临着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的难题。几年来,农工党中央及其地方组织曾多次赴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地区调研,对三峡库区实地情况十分了解。今年,农工党中央向政协会议递交了《关于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虚的建议》。事实上,这已经是农工党中央向政协会议提交的第三份关于三峡的提案。过去,农工党也曾在提案中为三峡移民、水污染问题提出过建议。三个提案背后,是农工党对三峡库区发展存在的瓶颈式障碍的忧心。
“三峡库区是水环境敏感区。为保护环境,库区产业发展选择多少会受到一定限制,在这里办企业,对环保的投入也比其它地区更大、成本更高,这些势必影响库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在提案中,农工党中央这样分析三峡库区产业空虚的重要原因。
其实,三峡库区的贫困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比如资金短缺、资源瓶颈问题。“地下无资源,地上无宝藏”,这样的“空虚”状况让当地政府也十分着急。贫困会带来社会问题,这是一个必然规律。
早在2004年,农工党中央曾就三峡移民问题递交提案,当时调研了解的情况是:企业下岗安置不稳的现象比较普遍,货币补偿安置的占地移民约有1/4的人缺乏经营门路,未找到稳定的收入渠道。在这次的提案中,农工党中央又了解到新的情况:就业难成为三峡库区最大的社会问题。比如2006年万州区有8.3万城镇低保人员,占城镇人口的10%以上,其中50%是移民,占城镇移民总量的17.8%。
而要解决几年来一直困扰三峡库区的就业问题,消除贫困最终仍落到产业发展上来。在多次调研和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座谈中,农工党中央也一直在帮助当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农工党中央认为,三峡库区曾提出“要发展大产业”的要求是完全合情合理的,问题是发展什么类型的大产业。
“重点发展环保的、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农工党中央在此次提案中开出的药方。
环保,这是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的首要前提。2005年,农工党中央曾递交了《进一步加大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力度的建议》,提出要开发水资源再生利用系统,创建废水“零排放”企业。现在节能减排已成为大势所趋,尤其在三峡这样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环保的地域,这是一个必要条件。而提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是针对当地劳动力现状。由于三峡库区人地矛盾相对比较突出,人口密度大,要解决就业问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首选,这也是农工党中央在深入调研后提出的思路。
农工党中央认为,对企业应该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优惠,对三峡库区符合重点支持产业方向的企业给予“五免五减半”(即前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后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在三峡库区优先进行消费型增值税试点。此外,还要加强金融支持、加大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力度。
万州是三峡库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农工党万州区委也曾针对三峡库区发展问题作过相关研究。农工党中央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建议,可考虑把万州培育成为带动库区发展的增长极。由于行政体制的变化,万州的中心地位已经受到削弱。产业聚集的能力下降,为周边县乡服务的功能弱化。农工党中央建议采取措施迅速提高万州的经济实力和城市规模,强化其三峡库区经济商贸金融中心的地位,扩大开发区的规模和基础设施的水平,打造产业聚集的平台,带动三峡库区各县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
|
 |
2007,内蒙古的经济飞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巨… [详细] |
| |
|
独特的草原文化展现了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内蒙古速度”。… [详细] |
|
 |
|
|
 |
大庆期间,内蒙古新闻网策划推出《崛起内蒙古》系… [详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