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厦门岛西部的筼筜湖是20世纪70年代围海造田形成的湖,由于当时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湖周边37平方公里内的数十万居民的生活污水和300多家工厂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湖内,臭气熏天。为此,厦门市政府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历经近20年的综合整治,使得筼筜湖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恢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它评为东亚海域污染防治管理示范区示范工程。
刘赐贵代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厦门的发展思路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厦门已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期目标,即到2010年力争GDP达到2000亿元以上的同时,实现单位GDP能耗小于0.6吨标准煤、单位GDP水耗小于25立方米、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95%……届时这些指标将达到国内甚至国际上的领先水平。
能源自给率不足1%,99%以上需从外地调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人均量的40%、世界人均水量的10%……土地空间狭窄,资源匮乏,环保承载能力较为脆弱,这是厦门市的基本市情。
刘赐贵说,资源条件限制,使厦门较早地意识到资源与发展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较深地体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为了实现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的最大发展,厦门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现有的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集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等,经济发展正在走上一条科技先导、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之路。
刘赐贵说,厦门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一系列荣誉,2007年位列中国城市和谐发展指数第二名,这些成绩几乎都与生态环境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厦门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厦门的经济发展方式正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2007年全市实现GDP1375亿元,常住人口人均GDP达7398美元,每度工业用电实现工业总产值40.1元,每吨工业用水实现工业产值2941元,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GDP8756万元、每万元GDP综合能耗0.634吨标准煤,这些指标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均处于领先水平。
刘赐贵说,生态治理不仅是对已发生污染的整治,更重要的是污染防范,积极主动建设生态环境,厦门的生态治理模式正从“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转变。目前,全市绿化覆盖率达36.6%,人均公共绿地13.53平方米,公园总数达40多个,基本实现了城区“步行500米有绿地,步行15分钟到公园”。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9%,城市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达到94.3%。(记者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