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回随州啦……”2007年11月21日,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吉祥物“楚楚”、大型京剧《曾侯乙》回到“家乡”湖北随州,当地群众载歌载舞迎接它们的回归。“八艺节”的会徽采用编钟造型,吉祥物“楚楚”原型取自鹿鹤,二者均是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八艺节”把国人的视线聚焦随州,让随州人兴奋、自豪。
“建设‘文化随州’既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载体,也是随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近几年,我们主要打造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都这两张文化名片,仅去年就启动投资近5亿元。”提起这两年随州文化事业的发展,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随州市市长李红云总要提及擦亮两张“名片”的远景规划和进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等到这两张‘名片’擦亮,随州的城市品位将极大提升,届时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远远超出预期。”
随州居“荆豫要冲”,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这里是炎帝故里,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的曾侯乙编钟,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葩。
“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是随州独特地域文化的精髓和根基,让随州人引以为傲。然而,以往很多人到湖北省博物馆看了“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看了从曾侯乙古墓中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后,很少到出土地随州来看一看。“这对我们是个警醒,如果你没有吸引力,人家就有理由忽视你。”李红云告诉记者,相对于湖北其他地级市而言,比经济总量、比财政块头,随州比不过任何一个市(州);但是比文化、比历史,随州有独特优势。如果把文化优势发挥好,把特色打出来,随州就有可能实现突破,脱颖而出。
随州市明确发展思路,决定高举“文化随州”这面大旗,把文化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把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只有这样,随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才能“名”起来,随州走特色之路也才能“特”起来。
文化深深渗透在经济发展之中,是助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李红云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为了连接炎帝神农故里和擂鼓墩古墓群两大景区,市里投资修建绕城公路,原来公路两旁都是荒地、破房子,现在公路开建了,两边的空地吸引来许多投资者。
2006年底,随州提出“举全市之力擦亮两张城市‘名片’”,让外地人来随州“听编钟神曲,看曾侯古墓,祭炎帝始祖,游灵山秀水”,实现随州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并以此为切入点带动随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随州成立了两大特色文化资源开发领导小组,邀请国内资深规划编制单位,按照打造4A级景区的标准高起点编制完成了炎帝神农故里景区修建规划和擂鼓墩古墓群保护利用规划。
随州市将编钟、炎帝神农两大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在迎宾大道修建了以编钟为原型的大型城市雕塑———乐都旋风;在市区中心建成神农公园;正在建设中的神农大道滨河景观长廊将开辟地域文化广场,集中展示一批反映两大特色文化资源的雕塑、文化墙、亭台楼阁和建筑小品,全力打造城市品牌,以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在随州,围绕编钟及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主题,进行旅游产品等文化产业开发的企业近百家,开发旅游商品品种达2000余种;10多个编钟演出团体活跃在全国各地著名的旅游景区,每年到随州编钟博物馆参观和聆听编钟演奏的游客达10万人次;以编钟为商品名的工农业产品注册商标达63个。(记者刘紫凌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