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族的称谓
回族的称谓涉及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对伊斯兰教教职和家族、亲族等几个方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以下专就回族伊斯兰教教职称谓做扼要介绍。
回族穆斯林的社会生活和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回族在宗教、经济、文化等社会交往活动中,经常使用一些与汉族迥然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总是和宗教事务联系在一起。
教坊是宁夏回族伊斯兰教的传统组织之一,又称“寺坊”。它是以清真寺为中心,包括周围穆斯林居民的一种宗教和社会的群体单位。最初是在穆斯林因集体举行礼拜仪式的实际需要而建立的清真寺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个教坊一般设有乡老会或学董会,其领导人物也有称为“社首”的,主要负责教坊清真寺日常事务、财产、文物、房屋维修和公益产业,以及穆斯林的摈仪和公墓,选聘开学阿訇,决定经堂学校学生的招收,或调节穆斯林之间的纠纷。现在,许多情真寺的管理机构已改为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由本教坊内的穆斯林协商选举产生。 伊玛目,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领袖”、“率领者”和宗教思想理论界的“权威”,是伊斯兰教特定的职称或职衔。在中国回族穆斯林中,多指清真寺聚众礼拜时率众、领拜的阿訇,亦指主持教务之掌教。
阿訇,波斯语音译,意为“教师”、“学者”。亦称“阿衡”、“阿洪”等。阿訇是指在清真寺主持教务,经堂在教,为信众诵经和举行宗教仪式者。阿訇资格的取得,一般是满拉在学完规定的经典之后,能讲经诵典,功修较深,通过上层宗教组织和经学家的考核,达到毕业水淮,方可举行“穿衣”仪式,承认其“阿訇”资格。不在清真寺内任职,而应邀为教徒念经,主持婚姻及摈葬仪式等宗教活动的称“散班阿訇”。而清真寺向外地寺坊聘请的担任经文大学授经教师的高级讲学阿訇则称“开学阿訇”,因其讲学期间称之为“开学”而得名。开学阿訇地位较高,颇受尊敬,回族穆斯林群众通常亦称其为“阿訇老人家”。
满拉,指在清真寺学习宗教经典知识的学生或学员,一些地区称之为“海里凡”。毛拉,旧译“满喇”、“毛喇”、“莫洛”,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保护者”、“主人”、“学者”、“教师”。伊斯兰国家尤其是中亚将学者和知识分子尊称为“毛拉”,通常指伊斯兰学者,相当于汉语的“先生”。伊斯兰教什叶派有时将清真寺伊玛目也称毛拉。中国新疆维吾尔等突厥语穆斯林,将清真寺的阿訇、教长称作“毛拉”,其中对德高望重者称“大毛拉”。西北甘宁青等省区通用汉语的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族穆斯林,把在清真寺学习经文的学生称为“满拉”,该词即是“毛拉”的异译。
穆安津,旧译为:“鸣教”。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宣礼员”,中国穆斯林称之为“唤礼者”,即清真寺每天按时呼唤穆斯林做礼拜的人。“宣礼”时穆安津登上宣礼楼(即邦克楼)或清真寺门旁台阶,以一定的韵调高呼,大意为:安拉至大,安拉至大,我证明安拉独一,快来礼拜,快来得救。穆斯林遂应到清真寺做礼拜。现今清真寺中有些仍设穆安津,有些则由寺师傅或满拉兼任。
寺师傅,阿拉伯语叫“穆扎维尔”指在清真寺内管寺院,打扫寺院、烧水、敲梆子唤拜等内勤人员的称谓。
学东,阿拉伯语叫“穆特完里”,是教坊“高目”从“乡老”中推选出来的首席乡老,直接管理清真寺事务的负责人。主要负责接待上层宗教人员,征集学课杂费,维修清真寺院,管理财产粮款,应酬大型宗教活动。
乡老,一般是寺管会成员,教坊的委员。通常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而设,一方面含有支撑、扶持清真寺的“台柱子”之意,俗称“四角乡老”;另一方面大坊为了方便管理“高目”,具有各方面的代表性,故设“乡老”。
穆斯林,阿拉伯语音译,意为“信徒”、“信仰者”、“顺从者”,是对顺从安拉的人即伊斯兰教教徒的通称。在宁夏回族聚居区,泛指对回族群众的尊称。教坊内的穆斯林,称为“高目”(阿拉伯语)或“哈宛德”(波斯语)都是教众、回族居民之意。
(二)回族的见面问候礼
回族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不仅用汉语互致问候,也常用阿拉伯语互致问候。他们见面相互问候时,通常用一种见面语,也称祝安词,全句问候语是:“安色俩目阿来库木”(音译),意译为“求真主赐你平安”(或祝你吉祥顺意),答词是“吾阿来库色俩目”,意为:也求真主赐平安予你(也祝你吉祥顺意)。这一礼俗派源自阿拉伯,据宗教传说,易卜拉欣夫妇老了得一“圣子”,天使曾预先问他说“色俩目”,此后人们便仿效而行,至穆罕默德传教时期,这一礼俗已普遍流行,并被视为一种“圣行”。
宁夏回族也把祝安词称为“色俩目”,致者说“色俩目”(平安,您好),回答者则说“安色俩目”(平安,您也好)。它是回族同胞使用频率最高的问候语。回族穆斯林在道色俩目的同时还握手。有些地方的回族在互致“色俩目”时,右手置于胸前,身体微微前躬,表示从内心敬重对方、衷心地加以祝愿。回族男女之间致“色俩目”时不握手,见到其他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同胞只握手问好,不说“色俩目”。
(三)待客礼仪
回族人民十分好客,他们待人诚恳,热情亲切,有礼有节。如果有客人来访,主人走出大门外去迎接,先问好,然后热情地伸出双手,与客人“拿手”(握手)。若客人有行李,接过来提上,主动地揭开门帘或推开房门,礼让客人进屋。入座后,主人马上就会沏茶,上馓子、端油香,然后备饭。
回族人就餐时要先洗手(用汤瓶),让年长者坐上席,先让长者或客人动筷,然后其他人才能吃。饼子、馍馍、油香要用手掰开吃,不可囫囵啃咬或大口嚼咽,掰开后没吃完的,不勉强塞给同席者吃。忌进食时发出声音、喝茶用口吹或吸出声音。回族同客人谈话的时候,要求正视对方,要细听别人的话语,不能插语,也不能要求对方过多的重复。
当客人离开时,主人还会一再挽留客人坚持而不止步,则热情送客至大门外,再握手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