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专题 图片 民族 教育 三农 草原社区 播客 健康 女性 数码 家装 会展 汽车 酒网 旅游 内蒙古通 信息频道
理论 政务 法制 文化 招商 能源 理财 和谐沟通 博客 医药 靓妆 电影 美食 蒙商 购物 笑话 质监 精神文明 经济信息
 
·内蒙古草加工潜力巨大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资源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资源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野生植物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野生动物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2008内蒙古行 > 生态乌海 正文
乌海市教育改革和救助工作基本情况简介
内蒙古新闻网  08-09-02 17:28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近年来,在乌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乌海市教育事业处于快速提升阶段,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衔接配套、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

  目前,全市有普通中小学、幼儿园106所(含教学点2个),在校生73942人,教职工6252人。其中:幼儿园36所,在园幼儿6446人,教职工659人;小学37所,教学点2个,在校生36312人,教职工2828人;初中23所,在校生19233人,教职工1837人;普通高中8所,在校生11951人,教职工928人。

  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75人,教职工42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540人,教职工209人;教师培训中心1所,教职工62名;职业技术学院1所,在校生2792人,教职工199名。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

  2002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开始实施新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海勃湾区是全国首批课改试验区。课改工作的深入推进,进一步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改进了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我市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角色地位、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教育教学评价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带动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课改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受到了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的高度评价。

  (二)均衡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乌海是一个以工矿企业发展而来的城市。从1976年建市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市教育的四分之三由企业和行业举办,涉及的行业主要有煤炭、铁路、经贸、农林、交通、劳动等。九十年代末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乌海市开始着手理顺办学体制,先后将经贸、农林、交通、劳动、铁路、煤炭等行业所办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部归口到市、区两级政府管理。2003年以来,按照“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又先后将农区学校和市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归口到区政府直接管理。据统计,在1995年到2005年十年的时间里,乌海市先后把50多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从企业和行业中剥离出来,交由市、区两级政府举办。这么多学校在短时间内交给政府,对于财政收入并不宽裕的乌海来说,其压力可想而知。但乌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政府举办教育是社会赋予的神圣职责,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可靠保证,必须坚定不移地搞好搞下去。办学体制的理顺,为乌海教育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办学体制理顺后,按照“收缩战线,集中办学”的原则,结合新农区建设、矿区采空区治理的有利契机,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乌海市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乌海市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和《乌海市中小学教育资源整合布局调整的意见》,以区为单位,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先建后撤,科学合理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实施。近年来,共撤并学校40余所。通过布局调整,撤并了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低、办学效益不好的学校,变过去同一点上多头办学、多所学校为政府一家办学,总体上减少了学校数量,扩大了学校在校生规模,充分发挥了办学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全市中小学办学水平趋于大致均衡,推进了教育均衡发展,使广大老百姓受益,享受到了同等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

 [1] [2] [3] [4] 下一页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李东海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