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乌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乌海市教育事业处于快速提升阶段,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衔接配套、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
目前,全市有普通中小学、幼儿园106所(含教学点2个),在校生73942人,教职工6252人。其中:幼儿园36所,在园幼儿6446人,教职工659人;小学37所,教学点2个,在校生36312人,教职工2828人;初中23所,在校生19233人,教职工1837人;普通高中8所,在校生11951人,教职工928人。
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75人,教职工42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540人,教职工209人;教师培训中心1所,教职工62名;职业技术学院1所,在校生2792人,教职工199名。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
2002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开始实施新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海勃湾区是全国首批课改试验区。课改工作的深入推进,进一步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改进了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我市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角色地位、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教育教学评价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带动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课改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受到了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的高度评价。
(二)均衡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乌海是一个以工矿企业发展而来的城市。从1976年建市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市教育的四分之三由企业和行业举办,涉及的行业主要有煤炭、铁路、经贸、农林、交通、劳动等。九十年代末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乌海市开始着手理顺办学体制,先后将经贸、农林、交通、劳动、铁路、煤炭等行业所办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部归口到市、区两级政府管理。2003年以来,按照“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又先后将农区学校和市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归口到区政府直接管理。据统计,在1995年到2005年十年的时间里,乌海市先后把50多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从企业和行业中剥离出来,交由市、区两级政府举办。这么多学校在短时间内交给政府,对于财政收入并不宽裕的乌海来说,其压力可想而知。但乌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政府举办教育是社会赋予的神圣职责,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可靠保证,必须坚定不移地搞好搞下去。办学体制的理顺,为乌海教育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办学体制理顺后,按照“收缩战线,集中办学”的原则,结合新农区建设、矿区采空区治理的有利契机,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乌海市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乌海市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和《乌海市中小学教育资源整合布局调整的意见》,以区为单位,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先建后撤,科学合理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实施。近年来,共撤并学校40余所。通过布局调整,撤并了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低、办学效益不好的学校,变过去同一点上多头办学、多所学校为政府一家办学,总体上减少了学校数量,扩大了学校在校生规模,充分发挥了办学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全市中小学办学水平趋于大致均衡,推进了教育均衡发展,使广大老百姓受益,享受到了同等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