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是一个因资源而生,因煤而建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地域面积小,本市及周边工业集中,又处于三大沙漠交汇处,自然生态、气候较为恶劣和脆弱。就我市目前的产业层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发展目标、环境容量、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区域位置、周边压力、历史欠账等各方面,都决定了环境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无论是过去、现在和以后,都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乌海市委市政府正视现实,在上级环保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加大了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在承接过去实施“跨世纪蓝天计划”、“一控双达标”等环保工程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新的发展模式,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在污染源治理、淘汰落后生产力、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重点突破,在全市组织实施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淘汰落后生产力、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清理整顿、“蓝天绿地工程”、“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专项行动等一系列环境保护工程,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努力打造西部宜居城市,全市环境质量特别是空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城市环境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进一步推动了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层次提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建设。
——“十五”以来,全市关停淘汰了650户污染严重的小企业,涉及固定资产投资30多亿元。为此,曾有2万多人面临二次就业,但同时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了30%,也为新项目建设腾出了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
——“十五”以来,对保留下来的200多家工业企业先后投入12亿元进行环保达标治理。
——“十五”以来,全市共投入40多亿元进行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热电厂、热网改造、天然气入城、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危险废物处理设施等,增加集中供热面积860万平方米,使5万户近20万居民告别了烟煤散烧取暖、做饭的历史,大大减轻了面源污染。
——“十五”以来,对全市135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未办理环评的建设项目进行了环评补课,否决了涉及23亿元投资的132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对116个工业项目进行了环保“三同时”验收。
——“十五”以来,从国家和自治区争取了3000多万元环保能力建设和重点污染源治理资金,建成了全区第一个环境自动监控中心,购置了全区第一辆环境应急监测车,建成了全区第一个覆盖全市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使我市的环境监测、监察、应急装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化即省级标准要求。我们千方百计协调多方选派市区两级环保业务骨干四十多人次到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自治区环保局、南京环保局挂职锻炼,在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员和内蒙古工业大学乌海学院的环境管理专业对全员进行了两次两个月的脱产专业培训,环保队伍素质有所提高。
通过努力,乌海市的整体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城考从2005年的全国最差到2006年前进了70位,一举进入全国第二阵营末位,并受到曾培炎总理和国家环保总局的点名表扬。我市中心城区的空气质量一路好转,从2003年的9个优良天到2004年37个优良天,2005年的87个优良天,再到2006年的215个优良天,2007年,实现了265个优良天。今年,又在向280个优良天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