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专题 图片 民族 教育 三农 草原社区 播客 健康 女性 数码 家装 会展 汽车 酒网 旅游 内蒙古通 信息频道
理论 政务 法制 文化 招商 能源 理财 和谐沟通 博客 医药 靓妆 电影 美食 蒙商 购物 笑话 质监 精神文明 经济信息
 
·内蒙古草加工潜力巨大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资源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资源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野生植物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野生动物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2008内蒙古行 > 魅力青城 正文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内蒙古新闻网  08-09-02 17:30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鄂尔多斯绿水青山  

  “以前这里全部是流动沙丘,根本看不到绿色植物。”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的牧民苏栓海站在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嘎鲁图镇承包的1.2万亩沙漠上说:“从2000年开始种的羊柴、沙柳、柠条等现在都已经活下了,流动沙丘固定住了。”

  憨厚的老苏告诉记者,过去冬天缺少饲料,牛羊饲养头数受到限制,沙丘逼到了家门口,不治沙不行了。现在他家里养100来只羊、10来头牛,冬天的饲料全部来自这个被治理好了的沙漠草场,还有剩余,沙柳平茬后还能卖4000多块钱。

  苏栓海是鄂尔多斯市生态建设众多受益者之一。以能源重化工基地著称的鄂尔多斯市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与荒漠作斗争的艰苦探索中,绿色的接力棒从未中断过,却始终难以摆脱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困扰。

  2000年是鄂尔多斯市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这一年这个市提出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变革农牧业生产方式,坚持不懈地推进禁牧休牧和舍饲养殖,坚持不懈地推进人口转移,致富农牧民。通过扶持和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加快草畜林沙产业化,拉动生态建设,鄂尔多斯市找到了一条遵循自然规律与市场规律、开发资源与保护生态并重的科学治沙、恢复生态之路。

  多重压力逼出理性选择

  鄂尔多斯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土细沙明色复黄,随时起风积成梁。远望千里无根草,只有马蹄三两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党委、政府都致力于草原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但建设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沙漠化的速度,全市沙化面积每年仍以57万亩的速度扩大。1998年到2000年,鄂尔多斯市连续三年大旱,‘赤地千里不见青’,沙化、退化草原占到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0%。”今天说起曾经饱尝的风沙之苦,鄂尔多斯市副市长白玉岭仍显出一脸的无奈。

  白玉岭说,2000年,全市有100万农牧民,沿袭传统“农业种粮、牧业放羊”、靠天吃饭的生产生活习惯,年复一年,战天斗地,向日益贫瘠的土地无止境地索取着微薄的回报。农牧民要增加收入,就要扩大生产,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尖锐地存在着。

  同时,鄂尔多斯是依靠资源开采、简单加工和输出发展起来的新型城市,在早期开发建设中形成的“十五小”企业,使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鄂尔多斯人特别是市委、市政府苦苦思考着逾越这道关口的答案,多年探索后得出的结论是:畜草矛盾的实质是农牧民增收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是国家要“被子”与农牧民要“票子”的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指导思想的不适应和生产方式的落后,在于单纯增加量的发展思路与“十年九旱、灾害连年”的自然规律不适应。

  在连续三年大旱的背景下,2000年鄂尔多斯市召开了全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目标,确立了“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农牧业发展新思路,全面推进禁牧休牧轮牧、舍饲半舍饲养殖、转移农牧民“三大政策”,实施生产布局、人口布局、生产方式、种养结构、资金投入、产业化等“六大调整”,在全市掀起一场“绿色风暴”的系统工程。其禁牧、休牧、轮牧的“三牧”举措开创了历史之先河。

  多项举措开启“绿色风暴”系统工程

  牧区实行禁牧,把千百年来遍地放养式的草原畜牧业转变为圈养式舍饲畜牧业,与农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显得格格不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伴随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和观念碰撞。

  谈起当时的压力,鄂尔多斯市市长杜梓感慨万端。他说,在实施“三大政策”之初,许多人不理解、不支持,一些农牧民甚至强烈反对,认为“牛羊就是肚皮底下走风、草原上放养的东西,怎么能圈起来喂?”有的人质问:“水地上就是种粮的、哪有种草的道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不知是革谁的命?”甚至许多干部的思想也转不过弯来,工作上消极对待,个别人说风凉话,背地里发牢骚,称之为“天下第一难”、“比计划生育还要难”。

  依照“十年九旱”的自然规律,鄂尔多斯市的决策者们对症实施了“转移收缩”战略,以大规模生产战线的转移为生态恢复和治理腾出空间。把农牧业发展重心向黄河、无定河流域和城郊地区收缩转移,大力建设沿河高效农牧业增长带。同时,在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居的地区,划定16个无人居住的生态自然恢复区,使生态得到大面积修复。此外,大力组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创造条件推动农牧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通过生态移民、扶贫移民、劳务移民、征地移民、教育培训移民等多种方式,已有效转移生态恶化区农牧区人口30万人,实际从事农牧业的人口下降到50万人。这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实现了农牧民转移致富,又有效减轻了生态压力。

  鄂尔多斯市林业局副局长贾继良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鄂尔多斯市就率先推行了集体林木划拔到户、小流域治理承包到户、“五荒”治理拍卖到户等生产责任制,实行两权分离,分户治理经营;之后又相继制定出台了“个体、集体、国家一齐上,以个体为主”、“灌、草、乔结合,以灌草为主”、“谁造谁有,合造共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等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基本政策。并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牧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全市5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2500户,5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69户,非公有林占全市林业总面积的80%以上。

  这些政策和机制给农牧民吃了定心丸,调动了他们治沙造林的积极性。仅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造林大户就达180个。这个旗对所有造林大户加强政策扶持,已承包到户的沙地,依法享有继承权和转让权,最高期限为70年。不论个人承包治理,还是联户承包治理,只要面积在5000亩以上,经验收合格,政府一次性以奖代投一万元至五万元。林业部门从治沙规划到苗木供应,为造林大户提供服务,力求达到造一片、活一片、绿一片。

  用经济杠杆撬动生态建设

  记者调查发现,真正激发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建设积极性的,是鄂尔多斯市以工业化的思维调整林沙产业结构,实施“反弹琵琶,逆向拉动”战略,以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来撬动生态建设。

  民营企业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1998年收购了因环保不符合要求等原因亏损、破产、倒闭多年的原达拉特旗造纸厂(国有企业),新上了年产50万吨沙柳制浆配抄挂面箱板纸技改项目,为年产近100万吨的沙柳找到了出路。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行,年产10万吨高强瓦楞纸,使“次小薪材”的沙柳变废为宝。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变生态链为产业链,农牧民按订单发展林业有了新的收入,变“要我种”为“我要种”,种植面积成倍增加。

  “十五”期间,鄂尔多斯市引进或建成东达蒙古王纸业、昊派纸业“林纸一体化”,宏业人造板、天骄人造板“林板一体化”,通九饲料、华森饲料加工“林饲一体化”等规模以上林沙(草)产品加工企业30多家。鼓励各地大力种植柠条、沙柳、沙棘、枸杞、山杏、速生丰产林六大林沙产业基地,探索出一条“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成功之路。

  与此同时,针对煤炭等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压力,鄂尔多斯市又打出三套组合“重拳”:打响提高煤炭回采率攻坚战,在资源整合中减轻环境压力;设定产业发展“高压线”,在淘汰落后产能中提高环境质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发展环境“降压减负”。在农牧区,实施了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发展生物经济,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加强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牧区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多赢效益建设和谐小康家园

  去年夏天,记者和几个家在南方的同行从陕北到呼和浩特时途经鄂尔多斯市,尽管遭受几十年不遇的大旱,但鄂尔多斯草原的秀色还是引来同行的连连赞叹。汽车在绿色的原野上驰行,放眼望去,昔日的荒山荒坡都种上了柠条,栽上了沙柳,铺满大地的绿波一直涌向天际。鹅黄带蕊的柠条花、深蓝连片的马莲花、紫中透红的羊柴花,还有各种不知名的野花都竞相绽放。一路奔驰,眼前不时有野兔奔窜而去,飞禽急掠而过,诱人的花草香气顺着车窗飘进来,沁人肺腑。

  据鄂尔多斯市林业局局长丁崇明介绍,“十五”期间,全市生态建设总投资达到了21亿元,今年仅市财政投入生态建设的资金就达到14亿元。据内蒙古草原勘察设计院勘测,鄂尔多斯市草原植被明显恢复,林草覆盖度达到70%以上,比1999年提高了40个百分点;有林面积比2000年增加27万公顷,达到15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2.16%提高到2006年的18.07%,尚有52万公顷未成林地将陆续进入资源档案;流沙面积由277万公顷减少到142万公顷。荒漠化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比率由2000年的60.67%下降到目前的56%,入黄泥沙量比2000年减少了12.5%,沙尘暴由过去每年出现二三十次,下降到八次以下。生态状况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同时,林沙草产业也不断拓展新的空间。2006年,鄂尔多市林业增加值达到11.3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891元,占总收入的16%。

  一位鄂尔多斯市的文人有感而发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忆往昔,生态失衡,水土流失,沟壑贫瘠伤塞北;看今朝,春风化雨,大漠披绿,山川秀美赛江南。

  白玉岭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2004年以来,全国灌木林建设现场会、全国退耕还林现场会和全国防沙治沙现场会相继在鄂尔多斯市召开,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鄂尔多斯市视察,对这里的生态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位领导人实地视察鄂尔多斯市后,把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称之为“令人惊喜”。一位副总理讲,“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在南方也不多见。”在全国防沙治沙工作会议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说:“鄂尔多斯这个地方我过去来过不下十次,那时候,是一片荒凉、满目疮痍,一次大风就是一次浩劫,如今是旧貌换新颜。”

  “鄂尔多斯市正是遵循客观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才初步摆脱了生态建设恶化—治理—再恶化—再治理的困扰,并有了今天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和生态恢复的多赢局面。”鄂尔多斯市市委书记云峰说:“今天,鄂尔多斯市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我们一定要继续在城市化、工业化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把鄂尔多斯市建成和谐发展的小康家园。”

  鄂尔多斯市市长杜梓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未来的图景:力争到“十一五”末,建成沙柳、柠条、杨柴三个千万亩和沙棘、仁用杏、速生丰产林三个百万亩原料林基地,形成年产人造板100万立方米、灌木饲料100万吨、制浆造纸50万吨的林产品生产能力,全市森林总面积达到3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超出全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林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产业的收入人均达到1200元。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全面扭转生态恶化趋势,使林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到本世纪中叶,再造一个林草丰茂、山川秀美的鄂尔多斯。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李珍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