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论是旧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无论是“群鹄游于云中”诞生的云中郡;无论是芳草萋萋盛乐城;无论是契丹人建立了丰州城;无论是美丽的名字——“库库和屯(呼和浩特的谐音);无论是满洲八旗军驻扎“绥远城”…… 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呼和浩特在历史文化内涵上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先天条件就是绝对优势么?当然不是。今天每一个来到呼和浩特和了解呼和浩特的人都能强烈地触摸到她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这种内涵体现在城市建设上,文化活动上,旅游竞争力上,城市品牌树立上,民族融合上,和青城人澎湃的激情上。
先说城市建设。不往远说,十年前,人们说“包头建成深圳了,呼市建成丰镇了”。话虽偏激,但也是对一个有着几千年建城史的城市一种严厉的批评。到今天,走在呼和浩特大街上,你可以说逃不离这个城市给你的历史文化气息,这气息表现在街上、路上、楼上、墙上、门上、窗上、车上!还有心上!这一切的由来不是一夜之间就诞生了,它是高瞻远瞩、深思熟虑、经过反复论证而科学地决策得出的成果,它是历经痛苦、克服困难得到的成绩。我们可以欣慰的是,呼市的城建真正提升了塞外青城的文化层次和品位,充分彰显了历史文化之魂。
再说旅游文化竞争力与城市品牌。几年来,呼和浩特以草原文化、昭君文化、召庙文化、蒙元文化为重点,积极打造“天堂草原·魅力青城”的旅游形象,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曾几何时,来草原旅游的人不在呼和浩特驻足,因为呼和浩特可看得太少了,只能是“白天看庙,黑夜睡觉”。今天,随着呼和浩特深入开展“民族文化大市”建设,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昭君文化节”——呼和浩特市亮出的一张带有国际化品质的“形象名片”。一年一度昭君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向外界展现了内蒙古民族特色和首府呼和浩特的风土人情,也使呼和浩特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的知名度和国际化程度得以提升。从1999年到2006年,昭君文化节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平台,对外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挖掘出了青城的文化品牌内涵,青城每年的旅游人数不断递增。
民族和睦,水乳交融。这当然也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胸怀和内涵。在塞外青城呼和浩特,有三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行政区,一个是蒙古族聚居的玉泉区,一个是回族聚居的回民区,还有一个汉族聚居的新城区。自呼和浩特建城以来,这三个民族同其它民族一起,和睦相处。400多年来,蒙回汉三族在这块土地上共同生活,融洽相处,互相促进,形成了鲜明的三族文化融合特点。来到今天的呼和浩特市,人们从蒙回汉三族风格迥异却又有机结合的建筑,就能深刻感受到各民族水乳交融的文化内涵。位于回民区的望月楼,则采用汉人建房所设计的两出水、飞檐雕拱建筑艺术,回、汉风格浑然天成,在我国乃至世界民族建筑史上都实属罕见。再看新建成的“昭君博物院”,蒙汉文化深深的交融。“昭君”本身就是青城的象征,更是青城民族和睦的象征,青城和谐内涵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