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不长,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在建设城市、发展城市中大手笔经营着城市,使城发迅速成长,真正成为了城市运营商,使呼和浩特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七年”不短,城市巨变成就斐然,呼和浩特市的蓝天从“196天”一跃上升到“313天”,而城发不仅改变了呼和浩特市东部区域没有集中供热的历史,而且实现了从0到2000万平方米的供热能力的跨越。
铺就供热大网:让灰天变蓝天
20年前,呼和浩特市的空气质量非常差,被称作青城不青,蓝天少蓝,主要污染源来自烟尘。那时走进青城,最为刺眼的就是市区里那些冒着“黑龙”的大小烟囱。特别是冬季,万炉齐燃,烟尘滚滚,大量排放的烟尘,将蓝天染成了灰色,令市民们苦不堪言。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如今,青城的天空已变得湛蓝。当年的状况彻底改变了,一份资料显示,2006年,呼市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达到313天,在北方15个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三,其中优良天数101天,名列第一。而在2000年,呼市的这些指标还排在最末位。
不容否定,是集中供热的飞速发展,使青城上空重现蓝天。2001年起,呼和浩特市城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率先改写了首府长达20多年的一家垄断集中供热的历史,当年建设投产运行了集中供热二期工程,供热面积在原有380多万平方米的基础上,骤然又增加了510万平方米,供热范围覆盖了呼伦路以东大部分区域。
2005年,呼和浩特市城发公司又开工建设供热规模达1370万平方米的东区供热工程,将铺就了一张可满足首府13.7万以上用户使用的大型供热网络。
面临首府当前巨大的供热需求,2007年4月,呼和浩特市城发公司又BT筹资建设了金桥热网工程,扩大了东区供热网络,在原有1000万平方米的供热能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970万平方米的供热能力,形成2000万平方米的供热能力,到2010年东部区域的总供热能力将达到3000万平方米,可满足呼和浩特市东部区域近期和未来10年的供热需求,这为首府地区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呼和浩特市城发公司实施的热力二期、东区热力、金桥热网等大型集中供热工程的相继上马,并相继拆除了大部分供热区域内分散采暖小锅炉房,让多年来一直污染城市的老旧设施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改善大气质量、改善市容环境的同时,每年还节约大量煤、电、水等能源,减少烟尘、二氧化硫、灰渣、污水排放造成的污染等,从根本上提高了居民百姓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