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专题 图片 民族 教育 三农 草原社区 播客 健康 女性 数码 家装 会展 汽车 酒网 旅游 内蒙古通 信息频道
理论 政务 法制 文化 招商 能源 理财 和谐沟通 博客 医药 靓妆 电影 美食 蒙商 购物 笑话 质监 精神文明 经济信息
 
·内蒙古草加工潜力巨大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资源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资源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野生植物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野生动物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2008内蒙古行 > 生态乌海 正文
生态乌海系列报道之二
内蒙古新闻网  08-09-04 22:16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生态乌海系列报道之二

今昔对比看乌海 戈壁荒滩变绿洲

  在美丽富饶的乌海生活了20余年,总喜欢听老一辈讲昔日的事情,在满脸的惊诧中轻轻勾勒那个我还没出生的时代。如今再次回到乌海,自然还想听听它的往昔。城中,我们遇见一位慈祥又可爱的老太太——年近七旬的刘玉清,她为我们细细讲述了她曾经历过的乌海……

  “我刚来乌海的时候才16岁,那时候的乌海一片荒凉,就是个戈壁滩,没有人烟,更别提什么高楼了;那时候的乌海就是个不毛之地,能看见的绿色也就是一丛一丛的荆棘了。每年春秋,风沙大的人根本出不了门……”

  “我刚来这里的时候,每天就只想回家,太难了,可是坚持下来了,就能发现这的好……我是亲眼看到乌海一点一点变好的啊……”

  昔:飞沙走石鸟不飞

        今:花红柳绿人娇媚

  刘玉清老人回忆说:“我刚来这里,带着一件我妈给我做的新衣服,白底小点的,我很喜欢却很少穿,因为在乌海那样干净的衣服是穿不出来的,半天就黑的不像样了,不管你多小心。春天出门,那大风吹得脏东西到处是,沙子迷的人睁不开眼,连鸟都少出巢呢。后来那衣服我一直放着,在我女儿上学的时候,给她穿了……从来没敢想有一天还能这么好啊,空气也好了,衣服也干净了。这些变化还是在领导的决策呢。”

亮丽的乌海城区

  现在,走在乌海街头,随处可见白的衣,绿的树,红的花,整个小城,像个放大了的公园。据城建一位领导介绍,未来两年内还要引黄河水绕城一周来拓宽城市绿化带,净化城内空气,到时候,小城将会更美。但是曾经,住在这里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去想象乌海也会有花红柳绿的一天的。事实上,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乌海市就提出了“打造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激发了乌海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他们先后实施了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四合木等濒危珍稀植物;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绿化城市。目前,乌海拥有城市绿化面积11.3231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到30.2%,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9.64平方米。已初步形成以边缘环境绿化为基础,市内公共绿地为主体,街道庭院绿化为依托,乔、灌、草、花相结合,点、线、面、环相统一的绿化体系,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建市初的0.3%提高到13.76%,与此同时,乌海还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尽力维护人们群众的生存健康。为了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十五”以来,乌海市关停了污染严重的企业六百多家,为今后的发展腾出了环境容量。同时集中力量治理煤烟型大气污染,在城区全面禁止烟煤散烧。实施了热电联供,建设了民用煤气工程,建成了年处理污水6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生活垃圾850吨的综合利用工程,城区重新看见蓝天白云,群众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昔:十里八里难见人

        今:万丈高楼平地起

  一个城市的兴衰,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城市建设,如今的乌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街市繁华,街上来往行人接踵摩肩,这番热闹怎还会让人想起这里曾是一个荒凉的戈壁滩?

  刘玉清老人对记者说:“我们来这里开发建设的时候,居住环境特别差,房屋比较矮小,光线也很暗。老人们都叫喊腿疼腰疼,就是因为潮湿阴暗而得了关节炎、风湿病……看看现在我们居住也都住上楼房了,小区有花有草有流水,还有健身设备,环境特别好。以前的小平房大都拆了盖成高楼了,人们都住的舒坦了。”

乌海市住宅小区

  据悉,为了提升乌海市广大市民居住水平和质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塑造现代化城市的整体形象,自2001年始,乌海市委、政府采取“不取不予、让利于民”的旧城拆迁改造原则,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旧城改造开发优惠政策,不断拓宽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吸引了数百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来乌海市进行投资建设,以改善居民条件和城市整体面貌为目标,全面推进旧城区拆迁改造,推动房地产事业发展。

  2001年以来,累计拆迁建筑面积170万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480万平方米,全市人均住房面积达28.42平方米。为缓解了市民住房紧张的形势,保障居民住房,实施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全市累计投入资金5.2亿元,完成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面积54.8万平方米。2007年全面启动惠及矿区4.5万户、14.6万人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计划用2-3年的时间逐步将矿区居民搬迁出来,计划总投资62亿元,规划新建住房335.5万平方米,配套设施24万平方米,2007年完成投资1.6亿元,开工建设住房66万平方米;2008年开工建设126万平方米、1.8万户。同时,为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化水平,相继建设改造了文体中心、人民广场、世纪元大酒店、乌海书画院等一大批市政、文化、服务设施,为市民提供了一大批休闲、娱乐、消费的好处所。对城区干道、公共场所、重点地段、标志性建筑、设施全部实施了美化、亮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都市氛围。

  昔:地荒人穷吃穿差

        今:经济腾飞干劲足

  乌海农业最初起步于蔬菜种植业,是伴随着上世纪50年代工矿业生产开始而发展起来的。“当时,我们工矿职工吃的蔬菜全部是外调来的,吃才难,吃粮难成了一个大问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说,主要是人们营养跟不上啊,孩子们个个都精精瘦。干体力活的,吃不好哪能有劲呢?那时候人们过年能吃上顿白面就算是过好日子的了。布料也是凭票买的,衣服常常是老大穿完老二穿,一传传好几个……”说起心酸往事刘玉清老人不免落泪。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当时的各厂矿开始自发搞蔬菜种植,乌海才真正有了农业。史料记载,当时,多数菜农都是来自牧区的居民,没有种菜技术,起步艰难可想而知。但恶劣的自然条件、缺乏技术等难题都没能成为阻碍乌海农业发展的拦路石,勤劳的开拓者们凭借不畏艰难的精神硬是在荒芜的黄河岸边建起了绿色农场。到上世纪50年代末,乌海地区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超过千亩。这个数字现在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的不利条件下,无疑是个奇迹。

乌海的葡萄真甜

  煤炭,可以说是乌海发展之魂,富饶的“资源优势”曾让多少乌海人自豪不已。然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日渐凸显,高消耗、高污染,粗放经营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长期处于“国有独大、一煤独秀”优势中的乌海人开始冷静下来。尤其是近几年来,乌海市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方法,在编制规划,调整经济结构,加大治污力度等方面做努力,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生活好了,干劲足了,乌海人现在想的如何更好的更快的发展起来。

  30多年来,经过几代乌海人的建设,昔日煤城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变成了一个拥有26个民族,近48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打造宜居城市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全国工矿区城市建设改革试点市、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内蒙古在西部大开发中重点建设的高载能工业区,在全国浩如烟海的城市群中,“乌金之海”也已小有名气。

  小城故事多,多少个春夏多少个秋冬,黄河挽着乌海行,煤城在河湾飞彩虹。驻足乌海这个西部小城,便有讲不完的故事,唱不完的歌。住在乌海的人,往往都会骄傲的说这里是黄河之湾,这里是大漠之尊,这里是光热之源。伫立甘德尔山,眼望脚下新城,感叹“高天厚土大河长”,感叹乌海人是怎样用铁的脊梁扛起“黝黑矿石”,用钢的双手擎起“乌金之海”。(记者 李珍 马铃翔 李东海 特邀记者 罗兵)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李珍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