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乌海系列报道之一
老棚户住上新楼房 工业区彻底变模样
乌海市乌达区滨海小区搬迁户赵大春家里更是秋风送爽人更爽,一盆长得嫩绿嫩绿的富贵竹十分可人。坐在窗明几净的的小屋里,赵大春无限感慨地对记者说:“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连想都不敢想。”他告诉记者,往年住在破旧的平房区是“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去年搬到楼房后,不但干净了,还能每天早晚同老伴到小区里的广场上去锻炼身体,做做老年健身操,扭扭秧歌,感觉生活特别舒心愉快。赵大春的一番话道出了600多户从棚户区搬迁到乌达区滨海小区经济适用房百姓的心声。
矿工旧的住宅区
乌海市是五十年代末随着煤炭资源开发建设起来的工矿城市,开发之初,按照先生产、后生活原则,矿工住宅建筑的标准都较低,并没有统一的排水、供热、供气等配套基础设施。这些上个世纪60-70年代依矿而建的房屋绝大多数早已超出使用年限。空气污染、垃圾污染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当地的生产和生活,脏、乱、差的环境给居民的生活、孩子们的上学带来很多不便……
民生第一位必改棚户区
“十五”以来,随着乌海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乌海市委、市政府为了让全市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提出解决三个5万人口的问题,首先在全区率先实施了城乡一体化,彻底解决5万农民问题。
2006年初对乌海市政府对棚户区居民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
2006年2月7日乌海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确定“十一五”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引导矿区人口向城区集中,改善人居环境”。
2007年,乌海市委、市政府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为契机,全面实施棚户区居民搬迁改造战略,计划用3年时间逐步将棚户区居民从矿区搬迁出来,彻底改善棚户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2007年7月乌海市政府先后与神华集团公司、包钢集团公司签订了框架协议。至此,继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后,乌海市又一项惠民工程拉开了序幕。8月4日,乌海市政府召开办公会议,研究了棚户区居民搬迁改造问题,部署了具体工作,三区政府的规划建设工作随之全面启动。
其实早在2006年初,乌海市乌达区就已开工建设了针对矿区人口搬迁的滨河区B小区,共计4万平方米,650户,并于当年棚户区居民开始入住。2007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60年大庆时,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来乌海市慰问,实地考察了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并到部分搬迁矿工家看望。他称赞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是一件解民忧、帮民困的大好事。
投资十多亿迁出棚户人
按照乌海市的整体规划,乌海市棚户区改造工程涉及海勃湾卡布其矿区、摩尔沟矿区、铅矿矿区;乌达区梁家沟、教子沟、五虎山、苏海图矿区及振华办事处,海南区的老石旦矿区、老石旦南矿区、公乌素矿区。
建设中的居住小区
其中乌达矿区采煤沉陷区总面积21.313平方公里,受灾居民3448户,评估确认规划一个居住小区,安置居民1472户,建筑面积88320平方米,维修加固住宅1976户,居住区配套新建中小学校1所,建筑面积6131平方米;新建幼儿园1所,建筑面积2940平方米;居住区外择址重建学校3所,建筑面积8225平方米;择址重建医院1所,建筑面积3793平方米。同时对城镇基础设施进行治理。项目总投资12288万元。
海勃湾采煤沉陷区总面积12.235平方公里,受灾居民859户,规划新建一个居住小区(海勃湾温馨家园小区),一个居住组团(海南温馨家园组团),安置居民768户,其中受灾居民711户,动迁居民57户(海勃湾635户,建筑面积38100平方米,包括45户动迁户;海南133户,建筑面积7980平方米,包括12户动迁户);配建公建建筑面积1535平方米;配套新建中学3个班,1185平方米,小学4个班,1188平方米,均在区外择址扩建,配套新建托幼所1所,445平方米。同时对城镇基础设施进行治理,项目总投资5031万元。
建成的住宅小区
乌海市政府为了彻底改善采煤沉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不仅将受灾严重的CD级户进行搬迁,而且将维修加固的AB级户亦进行搬迁。户型面积由批准的50、60、70平方米,调整为60、70、80平方米,这样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远远大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审批的规模。
2008年,乌海市棚户区计划新建住宅楼18061户,129万平米。其中,海勃湾区计划开工2402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将于近期组织招标。乌达区计划开工10653户,建筑面积74万平米,正在组织招标。海南区计划开工5006户、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现已完成招投标,于4月中旬开工。与此同时,水、电、路、暖、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这样的决心,这样的举措,不仅体现了乌海市政府各级领导亲民、爱民的思想,更体现出了乌海人不畏困难、奋勇向先的精神,正是在这些人的带领下,在他们亲历而为的带动下,睿智的乌海人唱出了一首响誉全国的青春之歌……(记者 李东海 马铃翔 李珍 特邀记者 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