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专题 图片 民族 教育 三农 草原社区 播客 健康 女性 数码 家装 会展 汽车 酒网 旅游 内蒙古通 信息频道
理论 政务 法制 文化 招商 能源 理财 和谐沟通 博客 医药 靓妆 电影 美食 蒙商 购物 笑话 质监 精神文明 经济信息
 
·内蒙古草加工潜力巨大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资源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资源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野生植物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野生动物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2008内蒙古行 > 网媒播报 正文
人民网:乌海,没有农民的城市
内蒙古新闻网  08-09-08 00:48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乌海不是海,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一个新型工业化城市,面积1752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人口50万,相当于澳门,1976年建市,只有30多岁。

  乌海不黑,是名副其实的“太阳城”,一年没几天乌阴的天,全年光照时间,约比北京多600个小时,比南京多1200个小时。

  乌海不远,从北京乘飞机,1个多小时后就能看到位于乌海境内的贺兰山脉苍凉的脊梁;如果飞机黄昏时抵达,透过玄窗可看到九曲黄河弯处,激发唐代王维壮怀诗情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乌海不偏,交通四通八达,包兰铁路、(丹拉)京藏高速公路、110国道、109国道穿市而过。连接乌海的东乌铁路、临哈铁路、威武高速公路也在建设中。取道北京、西安机场,即可“飞天入海”。

  乌海不寂寞。800年前,成吉思汗策马西行,甩着长鞭从这里驰骋而过。吹来的古道西风中,中国大漠秘境阿拉善的驼铃声声声入耳。乌海南端,“塞上江南”宁夏平原又以香甜的米粮滋养了乌海没有血腥味的历史。

  如果有人问,这里有什么好看的地方?乌海人会骄傲地说,这里能满足你对西部自然风光的所有幻想,我们这里是浓缩了黄河、草原、沙漠、绿洲、戈壁、山脉的“西部自然风光博物馆”。乌海可是黄河金腰带上一颗大名珠呢。

  若说乌海的新时期建设之最,不能落下的是,国内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实行城乡单一户籍制度,乌海是最早的一个,比深圳还早几个月。

  乌海是没有农民的城市。从文明的角度,这一举措的实施具有更伟大的意义。城乡一体化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最好结合。

  乌海是有远见的,如果回望历史,更能显示乌海的目光。历史上乌海本是游牧生存模式和草原文明的落脚地,但用来游牧的土地仅能养活百分之一农耕养活的人口。如果游牧不向定居农耕发展,就不会有工业文明需要的劳动力和土地;乌海迅速跨过了游牧史;如果户籍挡住了农民进城的路,也不会有顺利的城市化;也不会有中国的现代文明。乌海率先搬开了城乡共享现代文明的挡路石,迅速有了高楼大厦,有了工厂机器,有了先进科技,有了再次还原的绿野青山。

  城乡一体化,表面上看是城市景观的形成和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实际的过程却杂陈着诱惑和艰难,需要胸怀勇气、长舒广袖,需要认清自己,认清未来。乌海市副市长徐德林说:“乌海敢先啃这根硬骨头,首先是乌海较高城市化给了我们信心。2003年,乌海市的城市化率为85.9%,在西部50个地级城市中位居第二,在全区位居第一。据此判断,乌海市已经处于城乡融合阶段。其次,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接近1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1亿元,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随着乌海市工业企业数量的迅速增加,工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可以预见到未来几年,乌海市工业发展在空间上必将向农牧业区域延伸。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反过来也可促进工业化进程。我们也是一项一项地分析,一笔一笔地算帐,充分权衡然后动手,避免了盲目的弯路和失误。”

  4年的改革中,乌海以工业化思路调整农业、发展农业,走种养结合、产加销一体的集约化、效能化之路;以城市化思路建设农村、繁荣农村、管理农村,实行集中管理,自成体系运作,综合配套服务。2007年,乌海市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区12盟市第一位,在中国西部50个地级城市中居第2位。“其间也遇到重重阻力,甚至踯躅不前,但因为我们准备充分,预估很足。所以,走过来了”徐德林副市长说。

  如今,“农民”成为乌海市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的特定职业称谓,而不再是一种身份;从事农业生产的就是农民,进城务工的就是工人,不同的是农牧民有了更多的选择就业的机会。

  乌海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没有大手一挥,把农民赶开或遗弃,而是带领着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的霓虹灯和富裕的文质文明。

  乌海明白一个道理,农民快乐,城市才会快乐,中国才会快乐。

  浏览乌海市地形沙盘图,发现流过乌海市区的黄河犹如中心一撇,规划有方的工业园区和滨河新区等,沿黄河带状分布,恰好组合成一个大大的“美”字。

  乌海,如哺育她的黄河一样,将会一直美下去。(记者 杨菲)

稿源: 人民网  编辑: 李珍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