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鄂尔多斯系列报道之六
雄浑壮丽的成吉思汗陵
记者 李东海 朱日岭 马铃翔 李珍
多少次对鄂尔多斯境内的成吉思汗陵魂牵萦绕,向往来到这方热土,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大帝进行一次心灵的拜祭,感受八百年的蒙元文化深厚底蕴的熏陶。尽管对成吉思汗以及成吉思汗陵的故事熟稔于心,但真正来到成吉思汗陵时,还是被“他”的恢宏气势所震惊,富丽堂皇的遗像大殿,香烟缭绕的香炉,高大威猛的成吉思汗雕像,让记者穿越时空回到了八百年前那个横跨亚欧、疆域积达到了3200万平方公里,打通了东西方文明通道的日不落帝国时代……

“你们来到有些不凑巧,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一日是成吉思汗的祭祀日。到那天,成陵附近以及区内外的蒙古民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游客都会来到这里对成吉思汗祭祀。那一天这里非常的热闹,蒙古民族身穿民族盛装,对成吉思汗敬香、跪拜,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身穿蒙古袍的导游小姐廖廖几句话把沉思中的记者拉回到了现实。

在美丽而富有蒙古族民族风情的导游小姐的引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了成吉思汗陵遗像大殿近前。还未走进大殿,记者就看到一个胖胖的小男孩正在家人的教导下,对成吉思汗敬香、跪拜,其虔诚的态度让记者对蒙古民族的民族精神大为感动。导游小姐对记者一行介绍道:“你们看到的这个大殿的顶部像一顶蒙古男子的帽子,中部是汉民族的建筑风格,整体寓意着蒙汉民族互相融合、互相包容的过程,顶部的祥云则象征着平安、吉祥……”
忠诚的守灵人——达尔扈特人
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有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影响着当地人们,这里不仅有雄浑壮丽的成吉思汗陵,还有与其同龄的达尔扈特人。在蒙古族中,达尔扈特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不拜官、不纳税、不当兵,一生只对一个“人”负责——成吉思汗,为成吉思汗守常孝、祭常礼。他们不稼不穑,不狩不猎,专以化缘为生活来源。他们之间流行着一句“指朕之名而为生”的圣主口谕。每到大祭之前,他们便请下令牌,带上文书,带上成吉思汗的宝刀,远到新疆土尔扈特、俄罗斯布里亚特以及鄂尔多斯各地募化布施。所到之处把成吉思汗画像一挂,《伊金桑》一念,瞬时就会有一片香客对成吉思汗的画像跪拜。

作为圣主成吉思汗的守灵人,达尔扈特人随着成吉思汗灵帐漫游流转,元朝在大都、明朝到王爱召、清朝到伊金霍洛、抗日战争期间到甘肃省,后又回到伊金霍洛。到现在,达尔扈特人已为成吉思汗守陵781年,现在是第39代在守灵。在保卫成吉思汗陵的过程中,达尔扈特人做过牺牲、受到浩劫。是命运把他们与成吉思汗陵紧紧地绑在一起,同呼吸,共荣辱,进而形成一种对成吉思汗特别虔诚和爱戴的文化心理。
在春夏秋冬的4个季节里,在昼夜交替的12个时辰里,达尔扈特人伴随着一盏盏长明灯,引领香客膜拜祈祷,从信仰上赢得了蒙古高原民众的心,成就了一件光照日月的功绩。

伴随着导游小姐亦步亦趋的脚步,记者一行对成吉思汗陵园的各个大殿进行了参观拜谒,并围着成吉思汗陵园内的敖包顺时针转了三圈,祈求得到平安、吉祥,祈求得到“长生天”的保佑。
60万游客为伊金霍洛旗引来“活水”
成吉思汗旅游区管委会主任额尔德尼对记者说:“每年都会有一大批游客来到成陵对成吉思汗进行拜谒,今年预计将达到60万人次,他们的到来为成陵以及伊金霍洛旗地方形象的对外推广以及招商引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在伊金霍洛旗霍洛镇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86家,其中从事餐饮业的有78家,从业人员500余人,每户年纯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额尔德尼主任风趣地对记者说:“刚才你们来这里时看到的那一幢一幢整齐漂亮的楼房就是我们农牧民的‘豪宅’,守着成陵我们的农牧民有赚不完的钱,享不尽的福,就是给座金山、银山也不换……”
置身于成吉思汗陵园内,一种恢宏的气势就会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耳边听到的是战马的嘶鸣声,眼前出现的是金戈铁马、将士奋力厮杀的场面……在园区的一处靶场射了几箭后,体验了“弯弓射大雕”之后,更是对成陵产生了一种不忍归的感觉。美丽的成陵留给了记者太多的思念,动人的故事让记者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赛努!成吉思汗陵,你在我心中已经树立了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