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专题 图片 民族 教育 三农 草原社区 播客 健康 女性 数码 家装 会展 汽车 酒网 旅游 内蒙古通 信息频道
理论 政务 法制 文化 招商 能源 理财 和谐沟通 博客 医药 靓妆 电影 美食 蒙商 购物 笑话 质监 精神文明 经济信息
 
·内蒙古草加工潜力巨大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资源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资源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野生植物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野生动物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2008内蒙古行鄂尔多斯 > 走近鄂尔多斯  正文
乌审效应 民族文化大旗凸显“软实力”
内蒙古新闻网  08-09-08 20:35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关注乌审系列报道之三

  乌审效应 民族文化大旗凸显“软实力”

  许多来乌审旗参观考察的人们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这片土地上所蕴育的厚重历史和民族文化让人震撼,乌审旗文化“软实力”效应日益凸显。这与五年前,乌审旗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旗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将文化产业提到与工农牧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位置,是勤奋睿智的乌审人遵循“经济是根、文化是魂”的发展理念。在建设民族文化大旗的进程中,努力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让乌审旗文化优势凸显,并走在了内蒙古自治区前列。

  乌审成为鄂尔多斯文化之乡

  乌审旗在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累累硕果,捷报频传。先后荣获“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和“中国鄂尔多斯歌舞之乡”三项桂冠后,又获准成立了“中国苏力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敖包文化研究中心”、还被确定为中国民协苏力德文化保护基地、中国多民族文学创作基地,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蒙古族民间诗歌(口头诗)之乡”、“敖伦呼日胡之乡”;“独贵龙”运动旧址等诸多荣誉外,被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该旗继“萨拉乌苏”遗址后又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截至目前,全旗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自治区级7处,市级9处,旗级16处。2007年,乌审旗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签订了友好共建协议书,并互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教学与研究实践基地”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人才培训基地”牌匾。

  一项项承载着乌审旗历史绵延的文化成果,在这片荡漾绿色生机的土地上怒放鲜花。荣誉、成果的根基归功历史,但让这些历史散发出夺目光彩的乌审人民更懂得将本土文化开拓、创新、传承。

  全旗人民都是文化传播者

  有文化根基,有文化品牌将文化更好的传播出去,是摆在乌审旗人民面前的又一要务。如今,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文化网络日益健全的文化信息传播途径见证着文化传播渠道的畅通无阻。2007年,根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旗的要求,已建成旗级支中心共享工程专用场地80平方米,拥有总机等各种设备和电脑32台,能够同时满足20人的观看和接收要求。在6个苏木镇和8个嘎查村共14个基层服务点安装了设备,并已投入了使用。现文化信息资源已覆盖全旗100%的苏木镇和13%以上的嘎查村,有效丰富了基层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全旗“文化独贵龙”总数达53个,等级以上文化户增加到521户,民间艺术团体23支,农牧民作家100多人,基层文化活动阵地面积达到7800多平米。逐步形成了以文化户为基点,文化“独贵龙”为支点,苏木镇文化站、嘎查村文化室为重点,旗文化部门成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活动网络。

  扩充文化就是发展生产力

  按照鄂尔多斯市“大文化、大旅游”的发展战略,乌审旗以旅游业为支柱,以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等其他文化产业为支撑,深入挖掘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扩充文化产业经济总量,文化旅游产业显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和经济效益,正在成为该旗经济发展又一大支柱产业。

  在文化产业化工作中,乌审旗逐渐挖掘整合出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三大产业,并把三大文化加以品牌化,已初具规模。成功举办萨拉乌苏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蒙古源流》学术研讨会、“河套人”遗址发现80周年学术座谈会等文化活动,资助民间作家出版专著、诗集280多部。确定中国•萨拉乌苏民间艺术节为该旗每年必办的品牌节庆活动,成为展示民族文化成果、繁荣民间文化的重要平台。

  如今,乌审人正以先辈从末有过的大手笔描绘着民族文化大旗的美好画卷,文化“软实力”效应正在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当中,新一轮“文化朝阳”的冉冉升空,彰显出魅力乌审旗的无限生机。(记者 马铃翔 特邀记者 刘生梅)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李珍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