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专题 图片 民族 教育 三农 草原社区 播客 健康 女性 数码 家装 会展 汽车 酒网 旅游 内蒙古通 信息频道
理论 政务 法制 文化 招商 能源 理财 和谐沟通 博客 医药 靓妆 电影 美食 蒙商 购物 笑话 质监 精神文明 经济信息
 
·内蒙古草加工潜力巨大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资源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资源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野生植物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野生动物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2008内蒙古行鄂尔多斯 > 走近鄂尔多斯  正文
中国西部第一村将在这里崛起
内蒙古新闻网  08-09-13 10:00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9月10下午,全国网络媒体记者团来到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进行参观采访。东达蒙古王集团公司董事长赵永亮先生为记者们介绍了移民新村的基本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赵永亮为记者介绍移民村情况

  据了解,党中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与早几年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脉相承的,是国家西部区,尤其是生态自然恶化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步骤,东达蒙古王集团首先提出“生态建设不以绿色划句号”,把沙草产业理论运用的更深更广,根据鄂尔多斯市委提出的“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创新性的确立了“生态建镇移民、产业拉动扶贫”新农村建设的新尝试,不在土地上做文章,要在二三产业上找出路。

  鄂尔多斯总面积为8.7万平方公里,有着特殊的地域,其中46.8%是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属于生态脆弱区,四季干旱、少雨、多风,年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不适宜乔木生长,是典型的“灌木王国”区,尤其适合沙柳生长,但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掠夺性开发沙漠资源,骤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本状况如顺口溜表述的那样:“五十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六十年代滥垦滥伐滥开荒,七十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八十年代人沙对峙不相让,九十年代人进沙退变摸样。”

  由于地势南高北低,雨水裹挟着泥沙,通过十大孔兑(季节性河流)直接泻入北面的黄河中,每年约有1.6亿吨沙子涌进了黄河,淤积黄河,造成黄河改道断流时有发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处在无水、无电、无路、无医、无学等状态,实践证明,治理沙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种植沙柳。沙柳属多年生灌木,耐干旱,成活率高,“平茬复壮”是其基本特性,每三到四年必须平茬一次,不然就会枯死;通过平茬,它会以八倍的速度萌蘖更新。过去它的利用价值很低,人们只把它当作薪材烧掉,没有任何经济价值,所以种植沙柳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不管不顾,导致沙柳大面积减少,沙化面积增加,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进入了21世纪,生活在梁外、沙区的农牧民,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着,根本无法摆脱艰难困境,固守着本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贫瘠土地,这里的人们没有稳定的收入,主要依靠“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补贴来生活,每户年收入不足一万元,好多人还搞偷牧养畜。双补机制一旦退出,生活生存更无着落。

  2005年初,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家乡人民的脱贫致富问题,根据梁外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比较困难的实际情况,将鄂尔多斯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农牧民迁居到风水梁,打造6000平方公里的生态自然恢复区。企业规划投资10亿元,融入社会资金30亿元,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可容纳3-4万人生存发展,着力将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打造成“中国西部第一村”。

  1996年,企业用四十多万元为当地遭受凌水、地震灾害的群众建了一个“东达新村”,当时着实解决了灾民的燃眉之急,受灾的群众在入冻前全部迁入了新居,免受了居无定所冷寒受冻之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同志视察灾后重建时曾给予了高度评价。可是,如今一座座崭新的房屋已变得很陈旧了,这里人们的生活水平依然如故,主要原因就在于群众依靠单一的农田种植收入,没有新的产业带动,实现真正富裕难度很大。总结经验,东达集团在新村规划上,以全新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化发展的路子,建设生态型、环保型、科技型、节约型的大型农牧业产业化集镇,使农牧民变为产业工人,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在产业链上谋生存,求发展,得实惠,着力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赵永亮答四川新闻网记者问

  据悉,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的建设,以大型集镇规划为总体布局,以五大园区为支撑点形成产业链。

  一是现代大物流、大运输、大服务园区,建设包括汽车修理、配件、加油站、冷库、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特色餐饮、住宿、洗浴、商业网点等生产、生活服务业。

  二是獭兔规模化养殖业,该工程是移民脱贫致富的核心产业和基础项目,公司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系列化综合服务:设施统一建设、种兔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配制、疾病统一防治、出栏统一销售。增加科技含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2500户獭兔养殖专业户,年出栏500万只商品兔。全力打造中国獭兔业的“航空母舰”。

  三是加工工业园区,与国内著名乳业集团合作,利用鲜牛奶的资源优势,新上液态奶生产线;与著名餐饮集团联手,直接将獭兔肉打入市场;适时适地建设苦参碱制药厂、羊绒制品加工厂、服装厂、饲料加工厂、皮毛加工厂、沙柳造纸厂、包装制品厂、生物质发电厂、汽车改装厂等。

  四是公共设施园区,建设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医院、信息通讯、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完善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文化旅游区,与我国著名导演王新民合作,打造中国西部沙区生态影视城,将恩格贝、响沙湾、王爱召连成一体,建设91公里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景旅游线。

移民新村现状 

  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的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发展出发,一切从引导移民脱贫致富出发,从建设规模到建设内容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力求在建设过程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截止2007年底已投入资经3亿多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现在入住的560户中的獭兔养殖专业户,年出栏2000只獭兔,每只商品兔利润在25-35元,收入可达5-7万元。

  2008年,新村计划用于建设资金3亿元,作为獭兔舍、新住宅楼、医院、饲料厂、冷库、屠宰厂等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和扩充水、电、路、气、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共建成110栋(220套)养兔舍,种兔基地8栋,综合服务楼5栋,其它综合建设3处,住宅楼、医院等共计83300平米。(以上工程已完工或完成工程量70%以上)。

  基础设施方面:新建2000平方米的供水站;建立1000立方米储水池2座;园区上水管道10000米;截伏流工程2处;40万立方米的水库;打井11眼;变压器20台,高压线路5公里,低压线路8公里;新修沙石路18公里,柏油路10公里;铺设供热管道10000米。

  绿化、硬化、净化项目:栽种垂柳20000株,杨树20000株,苜蓿5000亩,硬化面积150000平方米;新上沼气池400座(户),排污管道10000米。

  生产工程建设方面:新建、续建饲料厂、冷库、屠宰场共计9610平方米,建成已投入使用的实验养鸡场,养鱼场各一处。移民情况: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由内蒙古自治区工商联等部门和四川省劳务与社会保障厅协调,由东达集团实施的总额8900万元“安置400户四川震区灾民工程”已全面启动。7月8日,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张成明率领受灾县的有关政府部门人员和村民组成的考察团来东达集团考察移民工程的建设情况,经过实地考察后他们对东达集团的实力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在当天下午召开的座谈会上达成协议,商定第一批40户灾民于10月份将来新村接受獭兔养殖技术培训并尽快搬来,其他360户在年底前陆续搬来。张厅长表示,四川人民是吃苦耐劳、聪明智慧和诚实守信的,这次得到东达集团无私的帮助,应该抓住机遇,不辜负东达集团等所有关心和支持四川人民的热心同胞的信任。

  四川震区移民搬迁到新村将保留原户籍,享受原籍的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待遇,东达集团免费为每户移民配置兔舍、兔笼、种兔、住宅和基本生活物品等价值超过18万元的生产生活设施让他们自主经营,享受当地村民的一切优惠政策,并且给他们建设专门的规模养殖区,成立专门的协会,便于沟通,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他们尽快从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悲痛阴影中解脱出来。集团将全心全意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居住在一起,相互照应,有个习惯过程,消除他们背景离乡的感觉,逐步使他们融入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真正实现搬得来,稳得住,富起来,使他们充分感受党的温暖,充分享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体味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家的真诚和爱心。“400户四川震区灾民的安置工程”不仅增强了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信心,而且为灾区同胞开始新的生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新村在医疗等保障措施上,讲求科学化、专业化,高起点、高水准。村民“就业有岗位、养老有保障、看病有医保”。

  十几年来,通过建东达新村到新建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东达集团深深地体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是盖新房子,要为他们寻求生存发展的产业路子,农牧民脱贫致富绝不能搞权宜之计,靠国家政策补贴得过且过;更不能搞所谓人定胜天,盲目蛮干,违背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一要靠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二要靠地方党政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三要靠企业的龙头辐射和带动,实现企民联手致富,帮助农牧民要由“输血型”转变为“造血型”,实现农牧业产业化,让农牧民在产业链上谋生存,求发展,得实惠,提高生活质量。推动和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共同富裕,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西部沙区的“三农”、“三牧”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李珍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