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鄂尔多斯系列报道之四
百年化工镇打造和谐工业园
记者 李珍 朱日岭 李东海 马铃翔
薄暮细雨中,沿着绿树成荫、乔灌错落的柏油路置身乌审召生态化工园,感受着清新的空气中花微微颤动,柳柔柔拂面的惬意,谁敢说这里竟然是一个化工区!面对这样的美景,谁也不会想到,九年前的这里还是黄沙漫漫、尘土飞扬的场面。
乌审召生态化工园位于乌审旗东北部,总控制面积180平方公里,详规面积54平方公里,已建成区域近30平方公里,是乌审旗正在规划建设的自治区西部500万吨级能源重化工基地。然而,在这里你绝对感受不到一丝重型化工带来的遗憾,是啊,这里是一个水鸟低徊浅唱,鱼儿自由嬉戏的地方,又怎能让人以为这是一个企业汇集的大型化工基地呢?
百年化工镇续写新篇章
事实上乌审召生态化工基地化工业发展已有100多年历史。据史书记载,清朝光绪年间,园区所在地——胡同查干淖碱湖由旗王府向甘肃省商户承包,当时年产量仅为1500吨。1931年,这里开始加工碇子碱。新中国成立后,又在这里成立乌审旗第一个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生产碇子碱,时称乌审旗人民碱厂。60年代初因水灾停产,70年代初又恢复生产,主要生产粉状纯碱,并兼营晒盐供牧区牲畜食用及采湖底“马牙碱”供市场民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原伊克昭盟化工研究所(伊化集团前身)在这里进行“溶解结晶法”生产技术试验并取得成功,无机化工业从这里步入发展高峰期,曾为鄂尔多斯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生产工艺落后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碱资源的日渐枯竭,造成环境大面积被污染,植被破坏严重,几乎是寸草不生。天不再蓝,水不再清,严酷的现实让乌审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很快他们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缺陷,并迅速找到一条走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路子。
2001年,苏里格整装大气田的横空出世,为乌审旗来来了机会。依托当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乌审旗就势而变,提高了其发展水平,加快了由无机化工向有机化工转变,由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由生产工艺单一型的污染型工业向环保清洁与生态并举的循环经济工业转变的步伐,乌审旗旗委、政府将这里定位为生态化工基地,并要在这里打造全国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基地。
基地在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速度发展、高效能管理原则,依托资源优势,以天然气化工为龙头,以甲醇项目为先导,以煤化工、盐化工和碱化工为补充,扩延甲醇制烯烃、乙炔制PVC、甲醇制醋酐/醋酸、甲醇制二甲醚、甲醇制甲醛、天然气制合成胺、生产纯碱和氯化氨等产业链,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经济效益好的科学发展之路,不断打造着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向目标迈进。
园区建成了,循环经济链条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但是人们并没有忘记历史的教训,真正体现科学发展的不仅是经济的迅速增长,还在于人们对环境的观念,乌审召人一边打造经济重镇,一边不忘发展生态型绿色工业园区,坚持“把打造绿色品牌与创造绿色环境统一起来,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统一起来”的理念,终于实现了工业区园林化。
绿色工业园引来“金凤凰”
说起十年前的乌审召生态,人们还无不感慨唏嘘,“那时候春秋两季经常是风吹沙移,沙尘暴严重……”,“遇上风天,我们都不敢出门,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出去,也要戴上帽子、口罩,要不沙子打在脸上也是生疼……”这些其实是我所不能想象的,因为现在的乌审召已绝非旧日模样,如今的乌审召是“处处有花香,处处见青草,流水淙淙,柳丝缠绕,蜂飞蝶舞,鸟儿欢叫”的绿色小镇了。
据了解,从2004年确立建设生态化工基地至今的4年时间里,园区生态治理面积达13000多亩,园区周边植被覆盖度达到90%以上,环人工湖5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已变成绿洲。
近年来,乌审召生态化工园已累计投入2亿多元用于园区城镇化改造,增加绿化面积,美化园区环境。现在园区内有了自己的水务公司,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在园区南出口、四条主街道的绿化工程及20公里锁边林工程,园区内主要街道全部绿化,并实施了新辟道路两侧建设绿带、敖包公园景观建设、生态公园绿化工程。在这亮丽的园区中业已建成了博源宾馆和博源商学院,如今博源宾馆、商学院、苏天化、博源联化、园区大门等主要建筑物的亮化设施已经完善。此外,园区还投资了6000多万元用于兴建一个国际化的大型高尔夫球场,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准备近期投入使用,这成为园区招商引资的又一亮点。
绿色工业园区不断吸引着众多企业落户这里,现在园区已有博源联合化工有限公司、碱湖试验站、苏里格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亨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伊高化学有限责任公司、新型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规模以上企业。在建项目有3个,投资3.2亿元的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6月份投产;投资12亿元的远兴江山化工有限公司20万吨二甲基甲酰胺项目动工兴建;苏里格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15万吨甲醇扩建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9月份试车投产。
看到这样的园区,任谁都会情不自禁的感叹:经济产业打头阵,不忘绿化是根本,沙漠业已成绿洲,园区飞来“金凤凰”。
是工业园区也是文化基地
在现代经济中,人才对企业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而企业文化又是能使人才凝聚在一起发挥团队优势的粘合剂,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日本松下幸之助曾说过:到一个企业,只要几秒钟的接触,从接待人员、办公室、车间的工作神态、情绪和秩序,就可以捕捉到一种精神,一种感染人心的力量,这就是企业文化。 “人才是根,文化是魂”,乌审召生态化工园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人才强企与文化塑企”放置首位,因此,园区内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地——内蒙古博源商学院。
初到这个学院的人一定会以为走进了一个历史遗留的文化馆,这里古色古香,优雅别致。看那青砖灰瓦的拱形大门、看墙壁上那笔锋有力的“明古鉴今,博学致用”、看那错落有致的阁楼式教室……无不透露着儒雅淡泊的书卷气息。
可是,内蒙古博源商学院是于2005年8月21日在乌审召生态化工园区开工建设的,他的文化来源于这里工作生活的人,该院于2006年12月全面竣工。总投资3500多万元,按照与工业园区整体规划和布局相协调,建成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多功能教学为一体的配套设施,同时注重主体建筑和学院环境的烘托效应,突出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园区极具时代气息和文化特征的亮丽风景。学院经过内蒙古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设立,并与国内、区内一些知名院校签定合作意向,聘请专家、教授,以博采众长、博学致用的办学理念培养员工。为学员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发展方向,并在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技术人才培养和服务于企业战略发展的主战场的高速路上驶入快车道。
在工业园区中设立学校,这不得不说是乌审召生态化工园的又一重大举措。科学发展离不开学习,人才培养更离不开学习,学院不仅是为建立高效实用的培训体系、优化管理流程、全面提高执行力、打造百年基业的重要平台,更是体现理念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博源商学院为创建“学习型组织”,打造“知识型团队”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园区为将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更将是园区内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现。
和谐主题下的量变到质变
通过经济链条的扩展、环境的优化和不断加大的招商引资力度,乌审召生态化工园区锁定宏伟目标,要在“十一五”末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亿元,实现利税10亿元的“双百一十”工程,最终形成年产化工产品500万吨,利税达20-30亿元。通过大力加强园区周边生态建设和园区内绿化美化工作,最终形成“厂在绿中建,人在林中走,水在园中流,鱼在水中游,鸟在空中飞”的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型工业园。
从2001年的园区规划实施到2007年乌审召生态工业园区被列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参观点,再到2008年的完善投资,园区由一草一木建起,企业一个一个增加,环境一天一天变好,经济一年一年飞腾……乌审召生态工业园区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转身,一个现代化的生态型工业园区在乌审草原上崛起,成功的为内蒙古乃至全国树立了一个生态经济园区的典范,同时,也将把周边的农牧民带上一条环保、和谐、绿色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