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奇险峻的大青山,是蒙汉人民抗击日寇的前沿阵地,是一座英雄的山、革命的山。在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中,大青山各族儿女大义凛然、前赴后继、英勇抗敌,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抗战光辉篇章。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对于沟通苏蒙国际交通线,保卫陕甘宁边区,呼应晋西北根据地,在战略上牵制敌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对争取蒙古族上层人士,团结蒙古族群众粉碎日满分裂祖国的阴谋,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最艰苦的根据地之一。武川是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境内的得胜沟是大青山支队司令部和绥远省委、绥察行署、地委所在地,被称为塞外“小延安”。1964年,内蒙古自治区把得胜沟确定为第一批保护文物单位。1966年11月,在武川县大青山乡井尔沟村修建了井尔沟烈士陵园。1986年10月3日大青山英雄纪念碑建成,1989年8月30日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网络媒体记者参观武川县抗日游击根据地纪念馆
2005年3月23日,得胜沟抗日游击根据地司令部旧址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等13部委确定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如今,通往得胜沟的红色公路和大青山革命纪念馆已经建成,通往井尔沟的村级公路正在紧张施工建设,即将交付使用。红色旅游已成为我县旅游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内容。
2006年10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内蒙古军区举行了“纪念姚喆诞辰100周年座谈会”。2006年元月,有许嘉璐、布赫、霍英东、李嘉诚、高占祥等海内外知名人士发起的捐助山区贫困学生就读高等院校公益行动的“山花工程”,首期捐助曾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的10个山老区,大青山革命老区即成为其中之一。
2007年11月15日—16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山花工程”执行委员会主席高占祥和“山花工程”爱心大使及文促会领导来到革命老区,举行了“山花工程”大青山助学行动,进一步确立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昔日打江山,老区人民拥军拥政;今日建家乡,老区人民负重奋发。新中国成立后,武川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实践中探索,在曲折中奋进,努力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家庭联产承包制如一注兴奋剂,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的生产力爆发出强劲的发展后劲。县委政府从全县实际和优势出发,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生产;深入进行农村改革,狠抓马铃薯种植和销售,使武川传统农产品进入市场,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奋斗目标。富裕起来的农民,不断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耕作技术和劳动生产率,逐步向农业耕作现代化迈进。
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个曾经的北魏“六镇”之一,昔日的革命老区,在党的领导下,按照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工作部署,提出了工业强县、农牧业大县、旅游名县,实现富民富县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全县带动意义的工业重点项目入驻武川,成为武川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优势,大打绿色品牌,全面推进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畜牧业,成为全县重要的富民产业;大力发展红色绿色旅游,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老区重新焕发出了新的蓬勃生机。(记者马铃翔 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