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角冲突
被撕开一条口子的时装表演虽然遮遮掩掩,但却在“试水”中不断寻求突破。
继皮尔·卡丹之后,1980年,日本和美国的时装表演队相继来到上海进行表演。在见识了几场外国的时装秀之后,上海服装总公司决定成立自己的时装表演队。1980年11月,从事新品种开发工作的徐文渊受领了此项任务。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徐文渊走访了60多家服装工厂,在3万多名服装工人中挑选时装表演队的队员。
在北京,宋怀桂也在做着同样的工作,她是皮尔·卡丹在中国的一系列传奇的参与者和实施者,但在1981年,她面临的首个难题,也是找模特。她是为皮尔·卡丹将于1981年10月在北京饭店举行的首次面向公众的服装表演做准备。
当时的选角过程听起来像是“街头运动”:看到有个漂亮的姑娘或者小伙,就过去,先把自己介绍一番,再把模特行业介绍一番,最后问人家愿不愿来试试。
贡海斌原为北京一染坊工人,宋怀桂找上门来的时候,他正和张铁林、方舒一起拍戏,一“试镜”,被评价不错。对衣服别有感情的贡海斌决定留下来。
但是贡海斌的父母却强烈反对,反对的理由有二:一、放着好好的电影不拍,做什么模特;二、在他们看来,模特就是脱光了让人画的,是个“下贱的职业”。后一种理解成为当时对服装模特的一个普遍的误读。
单位的态度则更为鲜明,他被直接从市里调到郊区的蓝靛厂去搬砖。在80年代初,去那儿工作的人几乎都有一个特殊的理由:他们需要“继续改造”。
模特队里年龄最小的石凯则遭遇了最为强大的阻力。他有个做工程师的父亲,每逢排练必然到场,千方百计要把女儿拉回去,并且放下话来“如果你敢登台表演,就打断你的腿”。但石凯最终留了下来,并成为法国皮尔·卡丹公司的签约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