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勒车:遥远的回忆
勒勒车为蒙古式牛车,为草原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据有关学者考证:“其式样与北魏车型很相似,为双辕双轮,车厢上有毡帐,可以乘坐或居住。”
勒勒,是牧人赶车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的特点为:车轮高大,结实耐用。勒勒车的车轮长达一米四至一米五,相当于牛身的高度。车轮较大,适于在并不平整的草地、低凹坑陷的沙滩、白雪覆盖的高原上长时间地行进。勒勒车载重量大,载重达二三百斤。
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庞大的勒勒车队都是由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组成的,最前面的叫“忙豁仑”,为了不使车队走散,每头牛的犄角都用绳子相联,最后一辆车拴有大铃铛,钉铛钉铛地响,以便使最前面的车能够听到。有趣的是,驾驭这支浩荡队伍的竟然只是一人,有时是几十辆车子行至百里。为了躲避烈日的照晒,牛车的行动多半是在太阳已经傍西或日暮之前开始,行至子夜前,第二天在日出之前始,到午前停止。一般说,行程长的车队行至7天,牲畜要有1天休息。
勒勒车是牧人企盼牲畜繁殖的福音、它装载着牧民们的幸福和吉祥。在那达慕大会或庙会上交易时,勒勒车的吱吱声带来的是牧人的喜悦;在婚嫁喜宴时,亲朋好友坐着装饰得五彩缤纷的勒勒车来祝贺,欢声笑语洒满整个草原。游牧一曲悠远的牧歌,长长的勒勒车队昭示着蒙古人的企盼和幸福。
公路网络:人便于行、货畅其流
改革开放30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几代交通人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立足实际、大胆创新,把握机遇、扩大开放,因时而进、服务大局,全区交通事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快,公路运输车辆迅猛增加,组织管理水平极大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公路通车里程大幅增加。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3.8万公里,是改革开放之初的4倍。
——公路技术等级全面提升。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已建成高速公路1768公里,一级公路2836公里,二级公路10778公里。公路平均好路率达到81.6%。
——公路通达深度逐年加大。全区101个旗县区全部通了油路。乡镇苏木通公路率达到100%、通油路率达到81%;村嘎查通公路率达到63.4%。
——公路运输车辆迅猛增长。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47.5万辆,是改革开放之初的40倍。营运汽车达到26.8万辆,其中,客车5.6万辆,货车21.2万辆。
——公路运输网络日趋完善。全区公路客货运输站场达到1388个,营运线路5449条,其中,跨省区客运线路752条,跨盟市客运线路934条,国际旅客运输班线15条。
——公路运输能力极大提高。2007年全区公路客运量达到3.5亿人次、货运量达到7.3亿吨,分别是改革开放之初的21倍和1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