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创新带动式发展和试点——推广型体制改革历程(2002年起至今)
文化领域改革发展走过20多年,到新世纪初,对于走出一条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建设之路己经有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文化体制改革到这个时期,已经由被动改革向主动改革转换,由主要模仿经济体制改革向把握文化体制改革自身规律转换。从发展理念创新到组织体系创新,从市场准人创新到文化业态创新,综合创新带动了文化体制改革在全面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带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通过理念创新,初步奠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上,提出了“文化力量说”和“四位一体论”。2002年,十六大以专门章节沦述“义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怍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十七大明确把文化建设列入“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二是在文化发展目的上,提出了“文化权益说”。我国政府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并于2001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近年来,党和政府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较多使用“文化权益”概念。十七大正式确认这一提法,将之歹0人文化发展“三个使”目标之一,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三是在文化发展思路上,提出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分法”。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将文化分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阐明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方向和目标,要求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两分法”的提出,肯定了现代公共财政理沦在文化领域的适用性,明确了公益产品和私益产品的不同提供主体和各自的职责边界,奠定了文化组织创新的理论基础。四是在文化发展格局上,提出了“两个格局说”。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根据十六大“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出了“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工作要求,为文化领域产权制度创新和深化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
(二)通过方法创新,明确了整体设汁、综合配套,试点先行、循序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路径。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求“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2003年7月,中办和国办转发了《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正式确定北京、上海、广东、浙江、重庆、深圳、沈阳、西安、丽江九地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国家图书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等35家单位为改革试点单位。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目标任务作了全面部署。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扩大到除西藏、新疆之外的所有省(区、市)。2006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我国第一个关于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文化发展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加以统筹规划,进一步推动了文化领域改革发展进程。
(三)通过组织创新,推动了市场竞争主体涌现和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组织的分化,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发展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改造传统的文化组织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政、企、事一体化的旧体制模式。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换为合格的市场三{三体。在转制的实践中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对重要媒体的经营性部分剥离转制,二是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三是对具备条件的文化单位直接进行股份制改造。到2007年底,29个省(区、市)的新华书店注册为企业,122家图书出版社、25家音像出版社、1000多种非时政类报刊、27家国有影视制作单位、32家国有电影(发行)公司、29家一股艺术院团转企改制。与此同时,政府职能转变也迈出实质性步伐。2004年7月,中央宣传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意见》,明确提出将改革试点地区地市以下原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部门实行“三局合一”,并把各自设立的执法机构和“扫黄”“打非”队伍调整归并,组建新的按属地管理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北京、上海、广东等九个综合性试点地区多数如期完成政府管理机构组织创新任务,初步实现从“办”向“管”、从管微观向管宏观、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管理为主的转变。
(四)通过市场准人制度创新,加快形成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格局。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在市场准人制度创新方面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04年4月,来自山东淄博的一家民营企业——山东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首次同时获得“出版物国内,营、发行权”和“全国性连锁经营权许可”,以此为标志,民营书业开始享受与国有新华书店完全平等的政策空间和竞争平台。2004年10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商务部联合发布《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第一次提出社会资本可以成立电影制片公司和电影技术公司。2005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以及7月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定了非公有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领域的范围和原则,引导非公有资本进人文化产业。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领域发展迅速。据统计,到2007年,全国民营出版物总发行企业达13家,连锁经营企业8家,民营出版物发行网点已占全国发行网点总数的69%,占全国一般图书市场50%的份额。全国参与拍摄电影的民营影视公司达140余家,社会资本参与拍摄的影片数量占总数的75%。
(五)通过业态创新,促进文化产业新增长极快速崛起。文化业在这一时期,加快了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步伐,培育出新的文化业态,创造了新的增长极。2003年,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经过两年试验后开始全面推广。到2007年底,全国有53个城市和地区启动了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其中31个城市完成了整体转换。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2687万户。我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07年底,中国民族原创网络游戏占据了65%的市场份额,从事自主研发的企业达126家,原创网络游戏出口28款,累计创汇5500万美元。2007年完成国产动画片186部,比2006年增长23%,一举扭转了外国动画片占领国内动画市场的不利局面。
改革创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到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45%。文化产业的年增长速度高出同期GDP年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快于同期第三产业年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都占GDP的6%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步伐加快,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以出版业为例,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引进输出比例由10年前的15:l缩小到2007年的5:l,实物出口总量逐年增加,图书出口达714多万册,是进口的两倍。2005年以来,“对外图书推广计划”已经推出1400多种中国精品图书,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翻译、出版,受到西方主流社会欢迎。
可以说,十六大以来的探索,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通过五年多时间的努力,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的新型文化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实力、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我们已开始找到了一条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又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