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奏强富县音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突泉县工业大变化的三十年,也是工业成就斐然的三十年。突泉的工业不再仅限于工艺原始的烧锅、铁匠炉、木器加工、皮革、油坊、缝纫等手工业,而是基本形成了采矿、机械制造、酿酒、造纸、建材、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服装加工、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等门类齐全的工业发展格局。截止2007年末,突泉县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141家,全部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7351万元。从改革之初的抓调整,对企业进行“关、停、并、转”,个体印刷户李国军办起突泉县第一个股份制企业,拉开了建立现代企业的序幕;以市场为中心,从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入手,积极开展内引外联,逐步建立和培育市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大力发展以“三项制度”和“四放开”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内部改革;“十五”期间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倡导和树立了“发展靠工业,财政靠工业,致富靠工业”的理念,跳出了就农业抓经济,就农村抓发展的模式,实施了品牌开发战略和工业富县战略;整合“农畜产品、矿产、风能”三种资源,培育产业集群;加快项目的培育、引进和建设,促进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与龙源电力集团开发的牤牛海风力发电5万千瓦项目,2008年底实现并网发电。九龙风电项目完成了公司注册,上报电价等工作。投资800万元的学田小西沟多金属矿勘探基本完成。分别投资300万元的蛇纹岩、滑石矿开发项目已输采矿手续。莲花山铜矿、禧利多铜矿自主创新,年铜产量分别达到1500吨,年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宜鑫木业、兴达木业、华泰酒业、天宇公司、万博油脂等企业经过扩规技改,打造名品名牌,市场占有份额不断增加。以脱水蔬菜产业为代表的农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全县脱水蔬菜企业年产值4000万元。
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全县从90年代初期便把招商引资做为加快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1991年至1997年,全县利用外资45.4万美元,引进国内资金4716.5万元,签订横向联合项目108个。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工业的突破口,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几年来,先后引进资金近20亿元,引进了风力发电、饲料加工、绿豆精品加工、长春岭铅锌矿开发、学田小西沟多金属矿开发、牤牛海蛇纹岩开发、糠醛化工、吉盛能源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特别是今年以来,县委、政府采取灵活务实的招商方式,全面开展招商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龙源牤牛海风电场一期工程顺利开工,成功引进天洁集团,铜冶炼项目等,累计引进资金1.2亿元。
园区是发展工业的平台。通过产园联建、城园捆绑的形式,工业经济园区建设不断加强,入住企业12家。突泉经济园区是从2005年5月开始规划建设的,规划面积1.87万亩,现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04万元,完成了排水、排污,通讯、有线电视,互联网等配套设施。今年,突泉县积极规划建设牤牛海重工业园区,园区选址在牤牛海四区附近,距县城24公里,总规划区域20平方公里,目前重点规划三个大型项目,包括10万吨铜冶炼厂、蛇纹岩综合开发项目以及2×5万千瓦电厂项目。同时规划建设220千伏变电站和污水处理厂。今年完成园区总体规划及省际通道重工业园区的道路硬化。
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摸清资源家底成为发展工业必不可少的内容。突泉县从2006年开始加大了矿产资源勘探力度。目前,正在实施宝石至永安1:5万矿产地质调查项目、闹牛山外围普查项目、九龙后新立多金属勘探项目、小西沟多金属矿开发项目、长春岭铅锌矿开发项目、蛇纹岩开发项目等勘探项目。
谁持彩练当空舞,赤橙黄绿青蓝紫。突泉县是传统的农业县,是改革开放这只擎天巨手,引领多届县委、政府和全县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奏响了工业强县的序曲。截止2007年,全县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943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6.1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了15家,拥有固定资产总量达到4.6亿元。2008年1-6月份,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29亿元,同比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7元,同比增长14.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78元,同比增长12.7%(以上数据为季度统计)。1一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5亿元,同比增长6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7亿元,同比增长43.5%;财政收入完成4022万元,同比增长18.7%。
城镇化描绘新画卷
突泉镇是大兴安岭南麓新崛起的山区小城。林网装点的街区秀丽宜人,楼宇典雅别致。突泉县委、政府坚持规划先导,量力而行,适度超前,东扩内升,城乡联动的总要求,以改善人居环境和服务发展为宗旨,完成了《突泉镇总体规划》修编、《县城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评审、镇住房建设规划和十二个乡镇总体规划,新华中心广场、文体广场进行了景观规划,逐渐形成了以突泉镇为中心,六户、杜尔基、永安、水泉、宝石五镇为辐射点,省际大通道、111国道、突洮公路为轴线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市政公用设施逐步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城镇品位不断提升。县、镇两级道路交通网四通八达。突泉镇在2000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全国第三次城市综合整治优秀县城”。2004年突泉镇又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这是突泉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机遇,实施小城镇带动战略,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取得显著成果。当记忆的年轮追溯到1907年,那时的突泉镇才开始规划街基,南北长四里四,东西宽三里三。以后38年间,镇内才形成了3路一街,路面沙土不平,两侧土房低矮,一派荒凉,村级建设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对镇内街道逐年整修,至八十年代,镇内形成南北向7路,东西向13街,初具规模。历史进入90年代后,改革开放的春风融入千家万户,人们已不再为“无米之炊”劳思。“发展自我,树自身形象”成为31万突泉人的共识。历届县党政领导都十分关注城乡建设工程,“接力棒”似的艰苦劳作,用双手和汗水改变了突泉镇的面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突泉城镇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年用于城镇建设资金都在亿元以上。以“盘活土地资源,拓宽融资渠道、抓好城市营销,实现以城养城”为手段,合理改造老城区,加快发展新城区,开发建设经济园区,实现“三区联动”。完善道路建设,老城区各街道全部实行了硬化,完成了排水、排污、人行道、公厕等配套工程。位于镇中心的新华广场扩建了场地面积,安装了喷泉设施。文体广场宽敞、亮丽,二处广场成立了人们早晚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新城区作为城镇建设的一个亮点,完善了“三纵四横、一环六出口”的道路配套建设,6.6万平方米的市政广场和22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工程正在施工中。目前,县城硬化面积达64.7万平方米,改造道路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164.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6.7%。路灯达到365基,供热面积达66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总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
每当夜幕降临,璀璨的突泉夜景告诉人们,经过30年的发展,突泉县的电力事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全县电力事业的发展,起步于60年代。1973年,突泉县水电分设,成立了农电局,拉开了全县电力有序发展的序幕。1973年末,全县共有28个单位,3000户居民用上了电,一年用电量159.5万千瓦时。1995年12月26日,水泉大泡子屯通电。至此,全县自然屯实现了村村通电。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电力有了飞速发展,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53%,2006年购电量实现8800万,电量增长是1970年的1508倍。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与此同时,全县实施了三期农网改造,农村低压电网线损由原来的30%降到12%,农村电价由1元左右降到现在的0.634元,全县10万亩水浇地实现了电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特别2005年4月份,突泉县又开工建设了220千伏输变电站,项目总投资1亿元,工程于2005年9月26日联网运营,从此突泉县的供电容量由原来的1万千伏安增加到13.65万千伏安,形成了依托东北、蒙西两个电网,并以兴安局域网为备用的整体供电模式,实现了南北贯通、东西互供、上下分层、纵横交错的供电格局。充足的电能,解除了制约我县工业发展的电力“瓶颈”问题,给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能源动力。
“要想富,快修路”,这是全县人民对道路交通建设的共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突泉县不断加大道路交通建设力度,积极争取上三级支持,引导群众投工投劳,使全县道路交通状况,特别是公路桥梁建设一展新容,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一条条公路不仅把全县十二个乡镇连接起来,而且一直向偏远的山区和草原深处延伸。
1978年,突泉县境内58公里突洮公路改建为油路,改写了全县无油路、水泥路的历史。据统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突泉县农村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省际大通道贯通突泉县,完成了突泉至溪柳、突泉至太平、杜尔基至九龙三级水泥路建设工程,突泉至宝石、永安镇至敖牛村三级水泥路建设工程,油路、水泥路总里程达到24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水泥路。截止2006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632.43公里,比2003年的1100公里增加了148.4%,比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公里增加了816.2%,形成了以突泉镇为中心,省县乡村公路“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
条条大路通繁荣,座座桥梁架彩虹。为适应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突泉县已把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战略重点之一,路桥建设将再展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