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发展促和谐
蓬勃崛起的突泉载着一路铿锵和一路花香走来,她用红色的传统和昂然的奋进,书就着金色的诗行。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风雨历程,突泉县的教育、卫生、计生、科技等各项事业在县委、政府和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生机盎然的突泉大地上蓬勃发展。
“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地区的振兴;没有教育事业的兴旺,就没有民族地区的团结与进步”。 30年来,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进一步巩固,师资水平和教育条件明显提高。建国之初全县只有32所中小学,如今已有小学、中学、职业高中等各类学校114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30900人。并在2004年,顺利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全县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城镇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00%。突泉一中高考升学率一直居全盟同类学校之首,升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的学生达数百人之多。突泉二中先后被自治区命名为“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研基地”、首批“兴安盟名校”,是“兴安盟实验教育优秀学校”、“兴安盟绿色学校”,是兴安盟“人民满意学校”,多年来中考考入重点高中人数居全盟同类学校榜首。
医疗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群众健康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突泉县初步构筑了以县人民医院、中医院、防疫站、保健院为中心,基层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网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鼠疫、碘缺乏病、天花、麻疹、肺结核等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全县共有医疗卫生单位17个,卫生技术人员716人,拥有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百余台。突泉县的妇幼保健院属国家级爱婴医院,2003年突泉县被自治区评为爱婴县。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突泉县从70年代开始设置计划生育办公室,到计生委、计生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发展至今已形成一个设置合理、纵横交错、相互连贯的计生服务网络、管理网络、信息网络,全新的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县镇两级服务站都配齐了计生服务车。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83年的14.30‰降至2006年的4.73‰。全县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少生82614人。
随着历史的发展,普及科技知识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重要任务,发展至今突泉县成立了协会、学会24个,各级农业专业技术协会36个。突泉镇被命名为全区“科普示范乡镇”。科技培训是传播实用技术的有效途径,仅十五期间就培训农牧民32万人(次)。目前全县12个镇、办事处建设科技示范基地34处,面积达20000余亩,有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饲草业等多种类型,幅射全县20万亩耕地。
社会保障工作被称为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近年来,突泉县不断加大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完善保障体系,把五大保险工作作为重点来抓,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县养老保险参保10206人,失业保险参保11068人,工伤保险参保4470人,生育保险参保5648人,医疗保险参保16453人。
30年间,随着经济一同繁荣发展的,还有突泉县的文化。“全国文化先进县”、“民间绘画之乡”、“民间戏曲之乡”、“农村戏曲艺术之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这是多年来百年老县――突泉县获得的文化荣誉。立足这一文化优势,突泉县积极打造专业文化团体,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引导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使突泉地方小戏、漫画、剪纸、根雕、年画等突泉文化品牌愈发响亮。突泉乌兰牧骑成为宣传党和国家各级方针政策、文明新风的文艺团队。突泉地方小戏、二人转、小品等特色节目深得群众喜爱,并多次在区、盟获奖。由突泉乌兰牧骑编排的《荒草滩》、《桃花岭》先后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突泉县二人转《看秧歌》在2008年自治区春晚亮相。今年突泉乌兰牧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编排节目送戏下乡,已深入村屯演出52场次,观众达一万多人。突泉漫画成为弘扬正气的有效手段。突泉县专业漫画创作队伍已超过60人,迄今已有数百幅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计生漫画展、廉政漫画展、安全生产漫画展、新农村建设专题漫画等一系列围绕经济发展中心创作的漫画更是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陶冶情操的双重效果。此外,根雕、剪纸、泥塑、年画、国画等艺术形式在突泉县也有着肥沃的土壤,根雕艺术展、剪纸艺术品展、漫画作品展、专场演出、演唱会等各种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在潜移默化中将群众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给百年老县增加了一抹浓重的文化色彩。
广播电视是人们了解国家方针政策最直接、最可靠的传媒。从80年代的黑白电视到现在的纯平,液晶宽幕的使用,突泉县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实施,光缆接入,有线小片网和多频传输系统更是遍地开花,人们尽情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新闻频道,科技频道、少儿频道、法律频道等,不但让人们随时掌握国家动态,科学技术,而且还适应了不同层面人们的需求。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了信息,便赢得了财富,赢得了占据市场的主动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突泉县通讯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经拥有多家电话公司,电话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突泉县固定电话用户达40万户,平均每8人拥有一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5万多部,平均每6人拥有一部移动电话。信息化的发展为突泉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人们开始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用电话联系业务。“千里眼”和“顺风耳”已不在是神话传说,现实中的视频和电话让这一切都成了现实。
先进性党建谱新篇
一个党员,一面红旗。在党的领导和广大党员的带动下,突泉县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持续健康向前发展。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成为党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突泉县各级党组织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以建设“五个好支部”为目标,广泛开展“三级联创”活动 ,创造性地抓党员队伍建设,在探索党员管理工作的新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深入实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肃风整纪工程,“公开、问责、民评”三措联动,建设廉政务实高效政府。科学规范用人,对全县正科级干部进行了调整,除严格按照规定履行程序以外,在扩大民主、公开透明、民评官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一大批有知识、懂经济、开拓创新的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坚持人民公认原则,民主评议、民意测验、民主推荐方式在干部工作中得到普遍运用。引入竞争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了一定层次的领导干部。2008年,全县累计参加测评人员近8000人次,填写测评票和推荐票9436张。在定岗之前,组织部门进行了延伸考察,县委常委会对县直提拔、平调和改非的正科级干部进行票决,县委全委会对12个乡镇的24名党政正职进行票决,人大常委会依法对政府组成人员进行重新任命。经过调整,24名乡镇党政正职本科以上学历21人,占87.5%,平均年龄由41.3岁下降到37.7岁。作为干部调整的延续,县委对部分副科级岗位进行了调整,共提拔46名科级领导干部,并首次拿出部分岗位在常委会上实行差额票决。同时,还拿出10个副科级岗位,在35周岁以下财政供养人员中进行了“一推双考”。把干部选拔权、任用权力从少数人掌握改革为多数人决定,使干部使用民主化程度大大增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制度的改革创新,为我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历经30年不平凡的岁月,今天的突泉,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们倍感欣慰。亲身体验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了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无穷魅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展现出的一幅幅美丽画卷让我们心旷神怡;回顾过去不平凡的岁月,我们更是倍感自豪。只要31万突泉人民团结一心谋发展,抢抓机遇朝前赶,我们有理由期待:突泉县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岁月悄然转动不息的年轮,太阳热情点燃生命的火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突泉县,是在改革建设中健康发展的突泉县。精彩纷呈的生活驰骋着人们更加激情飞扬的梦想。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昌盛,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突泉这个边塞小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焕发出勃勃生机。百年突泉将以物产丰饶之优势,能源通讯完善之便利,改革开放之天时,优惠互利之政策,因应新形势,孕育新发展,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突泉改革发展稳定的历史新篇章。 (记者 安华怡 通讯员 王天凤 许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