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改革开放30年 > 团结·奋进 正文
锡林郭勒“两转双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内蒙古新闻网  08-11-26 09:05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通过几年的努力,锡林郭勒盟的生态环境恢复了往日天堂草原的圣景,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收获。实践证明,“两转双赢”是解决生态和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完全符合锡盟地区实际

  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在组织实施“两转双赢”之初,目标是“三生”结合、“三效”统一,即通过努力,使生态、生产、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生态好转、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的统一。经过实践,“两转双赢”已初见成效。

  一是草原生态环境大大改善。草原植被平均覆盖度比例由2001年的23%提高到2007年的49%。浑善达克沙地人工草地面积从治理之初的不足9.3%提高到29.6%,流动和半流动沙丘面积由712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053平方公里,沙地外扩之势得到有效遏制。对草场严重退化地区实行围封禁牧,加以保护,人和牲畜转移到新的居民点,或者直接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对目前草场可以利用的地区,依据草场生产力状况、畜群规模和不同牲畜品种对牧草的要求,将草场划分若干放牧小区,因时、因地、因畜进行轮牧休歇。在牧草生长初期实行全面的季节性休牧。由于采取“三牧”制度,缓解了草场压力,保护了植被环境。

  结合禁牧、轮牧、休牧,全面推行了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严格控制牲畜数量无限制增长。牲畜数量由过去最高年份的1800万头只减少到去年的1400万头只,过冬牲畜存栏由过去的1179万头只减少到700多万头只。还由于采取接冬羔、当年育肥、当年出栏这些在实施“两转双赢”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对于保护草场、保护生态环境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锡盟南部农牧交错地区,坚持林草结合,在全盟248万亩退耕还林地上,种上了30多万亩牧草,年产草量达到了1亿多公斤,120万亩种植了山杏,还有适合本地种植的樟子松、欧枣、小叶杨和沙棘、柠条、枸杞等灌木,再过几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二是工业经济迅速崛起,工业化水平大大提高。昔日的锡盟工业只有简单的钉马掌、醋酱坊、小煤窑、小砖瓦、小酒厂、小皮毛等一些不成规模的小作坊。“两转双赢”以来,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依托当地资源,县域经济突飞猛进,呈现竞相发展的态势。

  2003年以来,围绕培育壮大能源、化工、矿产采选冶炼、农畜产品加工、建材五大优势特色产业,累计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65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10亿元,已竣工重点项目22项,国家规划矿区胜利和白音华煤田、上都电厂一二期、锡林热电厂一期、白音华金山电厂一期、大唐国际多伦煤基烯烃、西乌旗10万吨锌冶炼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或正在加紧建设。到2007年底,全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998年的89户增加到300户,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50户,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8.2%提高到48.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9.8%提高到63.3%,工业主导经济增长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是小城镇建设有突破性的发展,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一个由农牧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而且又以传统畜牧业占优的大盟向非农牧业人口、工业比重占优的历史性过渡,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然而通过“两转双赢”的实施,从农牧业游离出来的4万多农牧民,除了寻求奶牛养殖规模化经营外,多数进城择业,有的直接进了工厂,有的经商,从事家政和其它三产。小城镇随着人口不断的流入,开发的空间越来越大。政府公开透明地引进房地产开发商,按照高标准设计的总体要求进行开发建设。近三年,全盟用于城镇建设的投资高达55.5亿元。今年以来投入更猛,截至10月份已超出30多个亿。尤其是锡林浩特市从建设规模到管网改造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小城镇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使得草原城镇更骄更美。

  四是社会事业同步跟进,全面发展。2007年,全盟用于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达20亿元,是1978年的78倍。民族文化大盟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民族歌舞、搏克等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民族教育蓬勃发展,全盟各级各类在校生达14万人,全面完成“两基”达标任务,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6%以上,高中入学率达到67%以上,农牧民子女全部集中到城镇就读;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覆盖全盟城乡,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4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0.58岁。

  五是城乡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升。2007年,锡林郭勒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25元和4051元,分别是1978年的38倍和28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21164元,是1978年的31倍。全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95亿元,是1978年的678倍。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6.4平方米和17.9平方米,是1978年的3.9倍和3.8倍。牧区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视、冰箱、洗衣机数量分别达到106台、17台和16台,每百户拥有手机、汽车56部和9.4辆。城乡居民在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后,正在向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迈进。

  通过有效推进“两转双赢”,锡盟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91.18亿元,增长134倍,年均增速达18.4%,居全区第3位(仅次于鄂尔多斯市和呼和浩特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增长97.6倍。工业增加值由0.35亿元增加到140.98亿元,增长402倍。三次产业结构由49.9:23.5:26.6演进为14.0:58.5:27.5,基本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转变;固定资产投资由0.65亿元增加到331.3亿元,增长509倍。财政总收入由0.18亿元增加到42.76亿元,增长236.6倍。

  “两转双赢”的核心是注重将生态建设与保护,发展地方经济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牧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草原增绿、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成功之路。而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加快牧区人口转移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格局调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一条有效措施,也是增加牧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一是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把发展问题与环境问题统筹考虑,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长远讲,保护草原生态最大的受益者还是牧民,这关乎广大牧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近年来锡盟始终把草原生态的保护和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设施,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出任务,优先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全面推行休牧、禁牧、轮牧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认真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治理工程,项目实施质量和效果不断提高,对草原生态的改善和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坚持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改善环境的重要突破口和抓手,大力收缩传统畜牧业战线,集中发展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农牧业,逐步降低畜牧业生产对资源的依赖。几年来,党委、政府把增加牧民收入摆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增加牧民收入。要在不断压减牲畜数量的基础上稳定增加牧民收入,不但要做好“加法”,还要做好“减法”。所谓做好“加法”,一方面是进一步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和品种改良力度,转变饲养管理方式,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牲畜个体产出能力和效益水平来增加牧民收入;另一方面是通过劳务输出、转移就业等途径,不断提高工资性收入在牧民收入中的比重。从长远看,后者对于实现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显得更为重要。所谓做好“减法”,就是必须加快转移和减少牧区人口,这对于牧民持续增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只有减少牧区人口,才能提高牧区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为发展生态型、集约型、效益型畜牧业创造条件;也只有减少牧区人口,使更多的牧民走出草原,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才能大幅度增加牧民的工资性收入,从而带动牧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近几年,锡盟已经通过多种措施共转移牧区人口4.9万多人,约占牧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我们的目标是再通过几年的努力,将50%的牧区人口转移出来,牧民的工资性收入提高到50%以上。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注重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各族群众。2004年启动实施牧区教育布局调整工程,将牧区65所苏木学校和教学点全部集中到旗县市所在地办学,实现了城乡教育公平、带动了牧民进入城镇就业。从2005年以来,盟、旗两级财政每年安排2100万元专项资金,对农村牧区贫困家庭子女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进行补助。切实加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近五年新建扩建盟旗市、苏木乡医疗卫生机构64所,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实现旗县全覆盖,农牧民参合率达到90%以上。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1.8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分别覆盖4.2万人和6.2万人。大力推进开发式扶贫,近五年使7.2万农村牧区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实施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9.9%和91%,比2002年提高0.8个和0.6个百分点,农村牧区ETS电话和无线宽带上网实现全覆盖。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十一五”后几年,锡林郭勒盟将继续坚持“城乡统筹、三化互动”,不断加大“两转双赢”的推进力度,着力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预期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05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7500元和6500元,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进入自治区中等行列,成为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之一。(田学臣)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锡林郭勒盟频道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