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行农牧区转移收缩集中,加强生态建设,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实现“财富共创、成果共享、和谐共建”。
东胜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从“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先后实施了生态扶贫等多项扶贫工程,努力实现解决农牧民问题从减少和转移农牧民找出路。通过宣传教育、职业培训、就业引导、加强社会保障、建设生态移民新村、跟踪服务等项举措,加快了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的转移步伐。目前,在东胜区53万人口中,农村常住人口已由“九五”末的6.8万人减少到不足3万人。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步伐。率先于1999年实施了“禁牧圈养”,推进整村整社搬迁,试行土地、草牧场流转制度和城乡统一的户籍改革制度。充分发挥城市的吸纳作用,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向二三产业转移。针对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实际,鼓励集中经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休闲农牧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机遇,通过项目实施和生态保护,东胜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初步形成了农村牧区生产快速发展、自然环境逐步恢复、农牧民生活日渐宽裕的良好局面。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建立和培育了50多家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启动建设了劳动力培训就业、服务中心和教育园区。实现了有就业要求的困难家庭至少有一人动态就业。为群众提供了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工程,建立起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大力推进平安东胜建设。按照平安创建工作要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深入推进“平安东胜”建设,实施了“大调解、大巡防、大技防”三大品牌工程,“大调解”工作运行机制成效显著,网格化警务巡逻工作深入推进,技防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正在全力打造全国最安全城市。
努力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加强市民休闲、娱乐等公益设施建设,扩建了人民公园,新建了铁西公园、西山公园,新增了区政府广场等10多处大型活动场所,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了自治区一流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开展了“广场消夏文艺演出”、“和谐东胜·市民文化大讲堂”等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发展回顾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