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正文
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七)
内蒙古新闻网  08-12-25 11:43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二、内蒙古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007年,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338.65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53.6%,其他9个盟市工业增加值占46.4%;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1.62亿元,实现利税总额575.3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83.2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的52%、54.8%、59.7%,而其他9个盟市分别占全区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的48%、45.3%、40.3%。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工业企业上述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占全区总量的50%以上。

  (二)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依赖农畜产品原料的特征十分明显,重工业中采矿工业和原料工业仍占据优势。从主要行业看,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比重大,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2007年,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增加值排序前十的工业行业依次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19.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13.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12.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8.2%;农副食品加工业占5.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5.2%;食品制造业占5.1%;纺织业占3.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占3.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3.0%;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十个行业分别占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5%、0.8%、7.3%、3.9%、4.1%、6.6%、1.6%、4.1%、0.8%和0.4%,内蒙古这十个行业所占比重均比全国平均所占比重要高。可以看出,内蒙古仍然是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占绝大多数。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则在38个主要工业行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2%、1.3%和0.4%。

  (三)产业层次较低,制约工业发展后劲

  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全区的原材料加工、能源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全区六大支柱行业都集中在上游产业和初级加工业,这类产业对其他产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长期以来,内蒙古工业主要是依托资源和成本优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主要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主,形成了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产品比重较低的产业结构。面对当前以注重技术创新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如果不能尽快有效转变发展方式,不能注重和依赖技术创新,不能全面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势必将降低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减少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进而影响全区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工业经济增速迅猛,但增长模式依然粗放

  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起到突出作用,但从增长模式看依然是粗放增长。长期以来,自治区工业依托资源优势,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模式发展,追求增长的数量,忽视了增长的质量。近年,工业发展与资源、草原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受到重视,但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高速的工业增长依靠牺牲环境和消耗大量能源资源来支撑。同时,原材料和能源需求较大工业的高速增长,将会增加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五)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电力、冶金、建材、有色等高耗能行业超速发展,导致内蒙古经济结构日趋重型化,这也是近几年来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由于内蒙古工业经济主要是依托资源优势,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模式发展,直接导致内蒙古节能减排任务非常艰巨。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