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花钱”方式倍受期待
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都可能低于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测,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下降,而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后在短期内很难由其他消费热点替代。
搞活流通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分析人士认为,去年1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的搞活流通系列政策,主要是向内“铺路”,就是建立流通网络把商品送到农村及小城镇市场。
客观地说,政府、企业要做的,就是全力解决“有钱怕花”的问题。中央在铺好“路”之后必然会考虑到鼓励“花钱”的办法,只是在鼓励“花钱”的方式上要慎重考虑。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表示,鼓励消费有两种形式,一是“输血型”,即政府给予补贴或者发放购物券,利用杠杆效应撬动消费;一是“造血型”,即政府帮助老百姓创造财富,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释放消费能力。二者相比,后者更具有持续性,但操作难度也更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提高居民收入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农民消费,稳定发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这为2009年我国消费市场的培育热点指明了主攻方向。
对此,有专家指出,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两方面,相对来说,政府投资可以直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其直接效应比较明显,而对于消费来说,政策效应则相对较弱。例如,这次出台的扩消费的举措非常具体,但多为中长期才能发挥效用的措施。
宋则告诉记者,目前刺激消费,应该通过用深化改革来带动各项消费政策。现在的误区是,用简单的增收政策代替消费政策,掩盖了改革的实质。实际上,各项政策的背后说到底是深化体制改革的问题,是要不要继续与民争利的问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住房体制、医疗体制、教育体制、资本市场体制等等方面。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汤敏也表示,中国不能像以前那样走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当前的重中之重是启动内需,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和开创新的消费需求。因为追求的不是经济增长的本身,不是单纯的9%或者8%的增长率,而应关注是不是全民共享型的增长。(北方周末报记者 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