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深度网谈 正文
中俄:“茶叶之路”的复活
内蒙古新闻网  09-04-10 10:12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草原茶路的复活

  曾经辉煌的“茶叶之路”到如今,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在苍茫的蒙古高原、寒冷的西伯利亚大地上,在一条由商人、驼夫以及他们商队中的骆驼踩踏出来的道路上,仿佛依稀还能看到,在沉落的夕阳下商旗猎猎,令人唏嘘不已。

  在世人对“茶叶之路”的记忆日渐模糊之时,邓九刚、王新民、邢野等一批有志的学者站了出来,他们准备借助现代手段和力量,将时光倒退回300多年前,使“草原茶路”重新复活。

  “发现‘茶叶之路’,研究旅蒙商现象的目的在于,开发其价值为当今所用。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然而庆幸的是呼和浩特地区一批土生土长的文化人走到了一起。这是一批有责任心、有强烈使命感的文化人,有这样一批文化精英是一座城市的幸运,与他们相识相聚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全国政协常委、内蒙古政协副主席董恒宇在“一条通向世界的绿色文明之路——纪念‘茶叶之路’开通320年”中这样写道。

  2007年7月4日至14日,应恰克图区政府之邀,以内蒙古著名导演王新民为首的学者考察团一行14人赴恰克图。参加7月6日在恰克图举行的第一届“茶叶之路”国际艺术节。受到恰克图区区长瓦列里先生和恰克图市长维克多先生的热烈欢迎。在当地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008年,王新民又应邀参加了在俄罗斯闭幕的第十一届欧亚电视论坛。在论坛上,王新民介绍了正在筹拍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大盛魁》和大型纪录片《茶叶之路》,再次引起了各国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日前,王新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茶叶之路》专题记录片将介绍“茶叶之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茶叶之路”所涉及中蒙俄三国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这条欧亚通道对中俄两国的重要意义,最终让这条通道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该片将在“茶叶之路”上涉及到的俄罗斯、蒙古和中亚国家进行拍摄,因此,这是一个国际性的合作项目,需要这些国家在拍摄过程中协同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俄文顾问“茶叶之路”俄文专家孛·乌兰娜在接受《北方周末报》记者采访时说:“2000年邓九刚老师的书《茶叶之路》出版后,2001年8月,俄罗斯旅游部外联处处长库克金因为看了这本书而和布里亚特共和国旅游部负责人专程来呼和浩特拜访邓九刚老师,想开辟茶叶之路的旅游航线。当时的柳秀市长接待了他们。”

  此后,2007年5月10—13日,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恰克图区旅游委员会主席柳鲍芙·桑布耶夫娜女士一行11人考察完张家口、太原后来到呼和浩特,以民间方式重走“茶叶之路”,邓九刚接待了她们。柳鲍芙女士和内蒙古的著名学者、作家进行了座谈,热议“茶叶之路”文化。会后应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政府的邀请,考察了当年驼队出发的“白道”。柳鲍芙女士激动地说:“我作为百年后恰克图第一位重走茶叶之路的政府官员,心情难以用语言表达”。

  同年的9月29日,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代表团再次造访恰克图,代表团专门带了两套国礼茶纪念版,内装有胡锦涛主席家乡的四种名茶(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绿牡丹,太平猴魁),一套送给了恰克图民俗博物馆,一套送给了布里亚特历史博物馆。

  中国茶博会组委会根据对恰克图的考察,决定开展大型活动“世界茶文明之旅”。并在2007年12月派代表团赴莫斯科,圣彼德堡实地考察展馆,为茶艺表演做准备。其间代表团拜访了俄罗斯联邦文化部副部长亚历山大·伊利因先生,他表示全力支持。

  几百年来,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俄罗斯人至今还是“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饮茶是俄罗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九刚曾问过他们一天喝茶的次数,他们回答是:“从早到晚”,不能用数字来计算。茶在俄语中为“恰依”和汉语的发音很相似。俄罗斯的少数民族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图瓦、阿布卡斯阿和格鲁吉亚人除了喝红茶、绿茶外,还喝奶茶。

  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秘书长张钰告诉本报记者,2009年7月5日——8日,在恰克图将举办第二届“茶叶之路”国际艺术节,目前已给研究会发来了邀请,并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朋友去参加,去关注茶叶之路,关注恰克图!

  事实证明,在中俄两国政府、人民的共同努力下,300年前的茶叶之路正在悄然复兴。(记者 武峰)

稿源: 北方周末报  编辑: 李东海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