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做法及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并组建办公室,专职负责全县生态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计划安排、项目编制、协调落实,审核上报各项目工程作业设计,监督检查各项工程实施,严格进行工程项目管理、资金保障管理和工程竣工检查验收。
(二)整合使用各类资金,发挥项目整体效益
本着“突出重点、集中连片,上规模、上档次”的原则,围绕全县三条沙带和风蚀沙化区域,重点建设“三区、两线、一带”(三区:库区、沙区、水土流失区;两线:多丰西线和省道308沿线1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公路沿线全部绿化,绿化带宽度30米;一带:农田防护林带达到12%以上)。紧紧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整合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建设大规模的项目区,做到治理一片、见效一片。
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中,将“六小工程”、“千村扶贫”、人畜饮水、水源工程、节水灌溉、暖棚建设、部分以工代赈等资金与生态移民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到移民小区的生产设施建设中,各项目互为补充,发挥项目整体效能。
(三)不断创新体制与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1、从2004年起,我县实行了“乡为主体、部门配合”的生态建设体制,明确了乡镇和业务部门的分工。在项目实施上以乡镇为主体,各专业部门重点做好工程规划、技术指导和全方位服务,抓好工程项目的检查验收。
2、推行以奖代补制度,调动基层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从2004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80万元的奖励资金,奖励对生态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乡镇。
3、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农民自筹资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对农民自愿自筹部分资金实施水源开发的,每打一眼小机电井补助1000元;对农民自愿建暖棚的,每平方米补贴15元。
4、为解决移民搬迁之初的生活困难,保证移民工程顺利实施,在退耕还林安排上重点向移民户倾斜,在原迁出区为移民户每人安排不少于10亩的退耕还林地(个别乡镇达到20亩),切实保障移民搬迁之初的基本生活。
(四)坚持“六制”,强化项目管理
我县在实施生态建设中,始终坚持领导责任制,严格执行生态建设所需设备物资和土建工程招投标制、工程建设合同制、工程质量监理制、项目竣工验收制,强化项目管理,努力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严格执行“三专一封闭”和“报账制”等制度,保障资金高效运行,切实管好用好各类生态建设资金。
1、认真落实招投标制
按照上级下达的年度建设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工程作业设计,并按照作业设计合理测算各类工程项目所需物资、设备、材料,全权委托有资质的招投标公司进行招投标。
2、坚持工程监理制
所有生态建设项目的监理都是由自治区招标确定工程监理单位。在工程实施中,我县与工程监理人员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监理人员作用,对未经监理人员签字的建设施工材料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未经监理人员签字的工程不得拨款,未经监理人员签字的票据不得报账,未经监理检查验收的工程不得进行竣工验收。对监理人员提出的质量检查报告,我县认真对待,并及时将整改意见转发至各项目实施单位限期整改。
3、高质量编制工程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
每年上级下达任务后,我县都要组织技术骨干,在落实好山头地块后认真编制实施方案,经上级部门审核批复后,由各项目实施单位根据批复的方案搞好作业设计,在上级业务部门批复后认真贯彻执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4、认真抓好工程档案建设
我县始终把工程档案建设作为项目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抓紧抓好,切实做到工程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确定了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和固定的存放专柜,使技术档案、文书档案、财务档案分门别类存放,实现了“户有卡、村有簿、乡有档、县有库”的档案管理目标。
5、切实抓好工程项目核查验收
除生态办配合监理人员对各项工程进行日常检查外,每年六月、九月都要组织发改、监察、审计、财政、林业、农牧、水务等部门进行两次规模较大的核查,对发现问题及时弥补、整改。在每年6月份自治区对上年度工程进行检查验收前,再次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各项工程进行核查,查漏补缺。由于工作扎实、管理严格,在历年历次接受国家、自治区、盟各级有关单位的检查验收中,次次受到好评。
(五)严格资金管理,强化“报账”手续
1、严格资金报账制
强化审计、财政、监察和生态办的资金监管作用,按照统一计划和工程进度,由生态办严格资金拨付和报账程序。为能严格执行“三专一封闭”和及时报账,生态办先预付应拨资金的一部分作为开票资金,待项目实施单位把票据整理齐全,全部达到报账要求时,再拨付剩余的应拨资金。这样避免了资金虽全部拨付而不报账和生态办多次督促仍不报账的现象。
2、严格资金审批备案制
从2004年1月1日起,凡属财政局监管范围内的专项资金,分额度全部实行备案制和审批制。调度3万元(含3万元)以下专项资金的,报请分管县长审批,到县财政局审核备案。调度3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的,经本单位分管县长同意审签后,报请常务副县长批准(常务副县长外出,由县长批准),同时到县财政局备案。对未经备案和批准擅自调度专项资金的部门和单位,各银行一律不得拨付。由县财政局负责监管,每半月将专项资金调度情况汇总上报县长、常务副县长和各主管县长。
3、严格实行定期审计制
充分发挥审计局、财政局、监察局的作用,定期对生态建设资金进行联合审计检查,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定期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由项目实施单位逐一纠正,确保生态建设资金运转安全,使用高效。
(六)以四个结合为中心,发挥退耕还林整体效能
1、实行四个结合,提高工程整体效益
一是退耕还林工程与移民工程相结合。在任务安排上,重点向移民户、特困户倾斜;二是退耕还林与农防林建设相结合,各乡镇的农防林必须达到耕地面积的12%以上;三是退耕还林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在造林模式上采取“窄林带、宽草带”和“两行一带”的林草间作模式,为农民打贮草留足空间;四是退耕还林工程与村屯绿化相结合。以退耕还林为依托,加快乡镇所在地和村屯及通道工程的绿化。
2、兑现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
退耕还林严格按照“八不验收,八不兑现”的政策,严格验收手续,对达不到成活率要求的坚决不予兑现退耕还林政策,符合兑现条件的要全部张榜公布,增强透明度,决不允许在政策兑现中出现坐扣等不良现象。
3、扩大经济林建设,为农民八年后奠定基础
在退耕还林任务安排上,每年都要突出山杏、樟子松的种植面积,从今年开始种植文冠果,在原有成林山杏上嫁接大扁杏。生态经济型树种在全县已形成一定规模,为农民培育后续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一定基础。
(七)依靠科技进步,推进集约化经营
在生态建设项目规划和实施中,坚持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采取项目技术承包,全面提高工程技术含量。
(八)加强工程管护,保护建设成果
一是坚定不移地实行全年全境禁牧,从根本上杜绝牲畜毁林和破坏草场现象,做好“草畜平衡”和“双权一制”,保护生态建设成果;
二是加强林业公安、草原监理、林政执法、水保执法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严厉打击偷牧和破坏生态建设成果的行为;
三是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管护网络,建立责任制,划定责任区,层层落实项目区管护责任;
四是制定下发了《多伦县生态建设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意见》,将网围栏、水源井等资产落实到农户,实行“谁承包、谁管护、谁维修、谁受益”,完善了责、权、利相结合的管护体制;
五是按照“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火灾的发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县乡两级分别成立了防火组织机构,并落实防火设备和经费,保证了防、扑火的需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和通过发放宣传单、出动宣传车、张贴标语等方式大力宣传防火的重要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火意识,达到了群防群治目的;县乡两级统一划定防火责任区,做到防火区域到人、责任到人,并建立了严格的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
(九)制定规范性文件,促进生态建设扎实推进
为广泛深入地开展好全县生态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我县制定下发了《多伦县生态建设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多伦县实施围封转移战略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多伦县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多伦县边界围栏封育区管理办法》、《多伦县生态建设移民安置工作意见》、《多伦县生态建设项目区管护办法》、《多伦县生态建设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意见》、《多伦县生态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意见》、《多伦县移民小区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对生态建设项目与资金管理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促进了全县生态建设深入扎实地进行。
四、基本经验和体会
一是县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固基”的工作思路,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全力打造生态大县,这是取得成绩的前提;
二是实行了禁牧这一革命性、根本性措施,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迅速恢复,保护了生态建设成果,这是取得成绩的根本。
三是全民动员,积极投身到生态建设中,是取得成绩的基础;
四是坚持“三生”结合、“三效”统一的原则,通过生态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增加农民收入,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是取得成绩的要求。
五是完善生态建设体制,不断创新机制,保障了生态建设规范、有序地进行,这是取得成绩的动力。
六是高度重视工程后期管护,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是取得成绩的保证。
五、今后几年生态建设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我县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生态植被仍然十分脆弱,还不具备抵御大的自然灾害能力,人畜活动销有频繁,脆弱的植被将再次遭到破坏。同时,全县还有50多万亩较为严重的裸露沙化区和II号沙带及滦河两岸仍有20多万亩水土流失区亟待治理。因此,生态建设仍将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必须举全县之力进一步抓好、抓紧。今后几年,我们要继续不遗余力地加大向上跑的力度,争取更多的国家生态建设项目和投资,进一步做好沙区、水土流失区、风蚀沙化区的综合治理,合理安排项目布局,减少裸露沙区面积,增加林草植被综合盖度,力争用几年的时间把全县生态建设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继续实施禁牧政策
实践证明,全方位的禁牧对植被恢复、保护生态建设成果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对调整畜牧业结构、建设养牛大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为此,我县已把全年全境禁牧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再坚定不移的坚持。今后要继续发挥林业公安、草原监理和乡村组的四级管护组织作用,全力抓好禁牧,严厉打击偷牧、毁林等行为。
(三)切实抓好项目区管护
一是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将已建成的项目区划段分片承包给农民,实行“谁承包、谁管护、谁维修、谁受益”的承包责任制,防止项目区设施的破坏和流失现象发生;二是建立乡、村、组管护责任制,层层落实管护责任;三是切实加强防火,杜绝一切人为破坏林草植被行为。
(四)继续抓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工作
农村人口转移既是“两转双赢”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一是进一步完善扶持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政策措施;二是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变被动转移为主动转移;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征集更多的就业岗位;四是建立农村人口转移进城服务平台,抓好信息网络建设;五是积极争取包括移民在内的人口转移项目和资金,推动人口转移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