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宣传专题 > 2008草原儿女赞 正文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内蒙古新闻网  09-07-07 20:10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一片爱心救助他人

  “报党恩,助穷人”是张启云、修坤夫妇不懈的追求。多年来,他们不但热心公益事业,更为贫困家庭和上不学的学生等弱势群体献着一片爱心。

  2000年,张起云和老伴修坤,从报纸上得知社区李春月和李明月一对姐妹,因母亲有病,父亲下岗,而不能上大学时,老俩口立刻从省吃减用的家中拿出1000元钱送了过去,还在社区倡导居民为其捐款,使两个孩子如期圆了大学梦。

  2002年,南新街红星社区下岗女工白恩芝患了严重尿毒病,她的丈夫也身患严重心脏病,两个孩子正在上学,一家四口贫困交加、束手无策,张起云、修坤夫妇得知后,一方面从自己家中拿出500元钱进行救助,另一方面在社区中再次倡导居民捐款,帮助白恩芝一家度过了难关。

  2003年,赤峰日报社组织救援队,救助被烧伤儿童于英奇,张起云得知后,又个人捐出了1000元进行救助。

  2006年,红山区妇联倡议救助贫困孤儿许云龙,张起云又带头捐出200元钱,郊区河南营子村妇女马桂芬,长了脑瘤,家中贫困无钱医治,老俩口得知后又从家中拿出300余元捐其手中。

  2008年,当得知红山区清洁工冯秀云一家因贫困,而使两个孩子面临辍学时,张起云、修坤夫妇又捐款1100余元为这户贫困家庭排忧解难。

  张启云、修坤夫妇的家并不富有:80多平方米的楼房,三代同堂,家具都已破旧,21寸的彩电,房子没有装修……老两口除每月5000余元的工资外,没有任何其他收入,家里5个子女,2个下岗失业在家。有人问:“有钱不首先帮助自己下岗的子女而帮助外人,时间长了就不怕儿女有意见吗?”每到这时,老两口都笑着答道:“如今,我们这个三代同堂20几口的家庭里已经有16名党员了。我们没给子女留下物质财富,给他们留下的是精神财富!”

  教育子女树立典范

  十几年来,张起云、修坤夫妇为社会公益事业、为社区贫困家庭,为灾区先后捐款达11万余元。其实他们的家庭并不富裕,收入只限于退休金而已,且家里有下岗子女,有上学的孩子,而张起云总是教育子女自强自立,艰苦奋斗,教育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要达到“三员”,即少年时必须加入少先队员,青年时必须加入共青团员,工作后必须加入共产党员,并用“三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子女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这就是张起云、修坤夫妇,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老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助人为乐的美德,被社区里的人们称为“活雷锋”。

  如今,张起云、修坤夫妇家里已经有16名党员,在他们家里,每年都会有两次固定家庭会议,开会这天全家老少20多口人无特殊情况都要参加,谈谈自己一年来的工作经历等,老俩口则说说自己的看法,进行评价,成绩突出的还会进行表扬和相应的奖励,表现不好的将给予批评。家庭会议作为家人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在这个家里已经进行了很多年。

  2003年,张起云被自治区党委评为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被自治区文明委评为全区道德建设先进个人;2003年被赤峰市委、市政府评为公民道德建设十大标兵;2004年被自治区评为文明标兵、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2005年被自治区评为全区老干部先进个人;2007年被赤峰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公民道德建设先进个人;2008年被赤峰市委组织部评为“四位一体”老干部服务网络工作先进个人。赤峰电视台拍摄了《无悔人生》和《好人张起云》电视专题片;赤峰市委为其出版了《风雨人生》一书。

稿源: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  编辑: 赵翰栋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