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女性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宣传专题 > 2008草原儿女赞 正文
计生战线孺子牛
内蒙古新闻网  09-11-04 14:47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一天黄昏,他正准备回家,忽见四五个汉子抬着担架风风火火地进了服务站门诊,一问询,担架上躺着的是厂汉营乡王大仁夭村农民李翠叶,因腹痛出血两天,现昏迷。刘树浑二话没说立即给病人检查,病人血压测不到,脉搏微弱,怕是宫外孕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有医生建议,计生站条件有限,赶快转往县医院,她丈夫一把握住刘树浑的手说:“刘大夫,我是来找您的,治好了您是我们的大恩人,治不好怨她命苦”。刘树浑知道,转院自己不受累,万一出事也无责任。但病情不宜转院,同时做过结扎手术,我们义不容辞。他安慰丈夫:“你放心,我们一定尽力抢救”。经一夜抢救,李翠叶转危为安,丈夫在感激之余拿出红包表示谢意,刘树浑对其说:“你到这里来,我们的目的都一样,就是为了把病看好,这也是我们的职责,请尊重我们医务人员,收回你的诚意”。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倾心倾力服务,不收群众钱物”成为计生站全体员工的优良作风。

  刘树浑常年风里来、雨里去为落实国策奔忙,而自己家里的事情却顾不上,所有家务都抛给了妻子。那年妻子难产,羊水早破,他闻讯从崞县夭赶回家却只呆了一天,就又返回了乡下,因为群众正等着他。临行他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再看看妻子那又近似哀求的泪眼,他的心酸了,但是为了工作,他怀着深深的歉意,还是下乡去了。有一年,他的独生女儿患了肺炎,他仍然坚持白天骑自行车30里下三苏木乡工作,晚上照顾女儿,8天过去了,女儿病好了,可他却患了眩晕症。当时的盟计生局领导去家看望时,本来熟门熟路却找不到,原来三个月前他家的凉房就倒塌了,但他却没有时间整修。就是这样,把心放在了事业上,把情倾注在育龄群众身上,因为他明白,手术出了事故,育龄群众就会蒙受痛苦,计划生育事业就会遭受损失,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刘树浑信奉的是兢兢业业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三为主”的落实,绝育手术逐渐减少,刘树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计生服务站如何发展,怎样为人民群众提供避孕服务,93年,他克服巨大阻力,决心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大胆创新,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导向,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将计生服务走向市场,打造服务品牌。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发挥关键在机制。单位内部实行人员聘任,“基础工资+浮动工资+奖金”的按劳分配制度,成本核算,把技术、服务态度,巡回随访,群众满意逐一量化,结合民主评议,每季发放,打破了“干不干三百六”的分配方式。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开展工作,2001年办理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于2003年办理了医疗、节育手术事故意外保险及内部医务人员储蓄养老金和医疗风险金。实行这些制度后,全站医护人员主动苦练内功,提高服务质量,以良好的形象吸引广大育龄群众主动接受服务和患者就诊。同时,在他的培养带动下,县乡服务站涌现出了一批想服务、能服务、会服务的技术人才。服务站每年开展生殖健康普查服务达1.6万人次,查出各类妇科疾病达3000多例,并作了相应治疗,2005年凉城县被国家人口计生委授于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的荣誉称号。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或许可以做到一时,可以做到一天,甚至可以做到一年,但刘树浑同志却带领凉城县计生服务站全体员工,二十七年如一日,为凉城人民默默奉献着!与同行业相比,每年要为凉城县就医农民节省资金一百到二百万元,有效缓减了凉城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群众深情地说:“有这样的大夫,凉城女人真幸运!”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刘树浑在城乡人民群众中创造了极好的声誉和极高的威信,成为众人依赖的好医生,为凉城县计划生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为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树浑说:“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要做一个好医生,必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便是医德。医德不光是愿望,更是一种行动,这种行动必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贯穿于医生的整个行医生涯”。他从事计划生育工作27年来,始终自觉恪守医生的行为准则,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了众多患者,以高尚的医德温暖了千万人的心,书写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壮丽篇章,为计划生育工作这个神圣职业树起了一座道德丰碑,为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增添了光彩。他不愧是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不愧是广大计生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稿源: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  编辑: 赵翰栋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