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创办、牧民管理、牧民受益——记巴彦托海的蜕变
由于信息闭塞、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在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巴彦托海嘎查出现了畜产品难卖、阶段性积压等一系列问题,使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面临着大市场的严峻考验。然而,嘎查党支部通过协会整合资源,加强同行业的联合与合作,遏制行业无序竞争,实现了企业和牧户生产经营利益的最大化,使牧民合作协会成为畜产业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的坚实纽带。
巴彦托海嘎查的荣誉
为了把“牧民创办、牧民管理、牧民受益”真正落到实处,奶牛协会对入会会员进行了合理分工,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他们在协会下设6个不同的小组,指定专人包片负责,协会管理小组负责带领牧户,形成了一个互助协作关系。巴彦托海嘎查处于城效结合部,可利用草牧场面积小,发展高产奶牛青贮饲料的需求量非常大。每到打贮草季节,每家每户既要打贮草,也要青贮饲料,由于单个牧户设备落后,劳动力不够,生产效率低下,导致饲草打不够,青贮饲料收割也不赶趟,给牧户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针对实际,嘎查党支部依托协会统一调度生产,由协会为各小组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由3个小组负责打所有会员所需的饲草,3个小组负责收贮所有会员种植的饲料地。由于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生产劳动效率明显提高,生产所需支出大幅度减少,嘎查每年的打贮草及青贮饲料工作9月中旬就能全部收工,比组织协会以前劳动工期缩短了近半个月!
此外,协会还以市场为导向,增加牧民收入为目,以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为手段,引导牧民从事专业化产和规模化经营,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牧户的产业化链,协会的中介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2005年经多方协调,奶牛协会与海拉尔区北雪乳品厂签订了三年收购鲜奶合同。2002年由于受市场变化的影响,全市鲜奶收购价格普遍下降,奶牛协会看到这一不利情况,积极与乳品企业接洽谈判,并承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鲜奶和可靠的奶源市场,最终赢得了乳品企业的信任,结果每公斤鲜奶以高出其它地方0.25元的价格收购,当年全嘎查牧民销售鲜奶就可多收入4.5万元,2007年为牧民额外增加销售鲜奶收入30万元,在今年6-7月有的地方牛奶价格下滑到1.5元/公斤时,协会牛奶在2.2元/公斤。1至8月份为牧民增收34万元。由于基地牧户的组织化程度高,生产成本要比通常节省三分之一以上,仅青贮玉米一项全年为牧民节省资金近13万元。2006年利用国家项目资金15万元购买方捆机一台、园捆机一台,为牧民每年节省运费6万多元。2004年4月,嘎查奶牛小区被中国奶牛协会授予“全国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场)”荣誉称号,2006年嘎查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示范嘎查,2007年被命名为全国基层先进党支部,同年被命名为全国巾帼建功示范嘎查
“在我们协会成立之初,就制定了规范的制度和各项章程,做到有钱办事、照章办事、有人管事的原则。我们后来也是始终坚持一事一议、一事一办,及时解决牧民生产、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这样才更好的调动了牧民的积极性。”乔玉芳告诉记者,以往每年一到打草季度,牧民就需要很大一笔资金,奶资扣完贷款后剩下的钱也仅够吃饭和购买饲草料,当遇到特殊情况急需用钱时,牧民没办法只能卖掉刚刚冷配后产生的小母犊。面对小母犊的无形流失,奶牛协会及时向嘎查反映情况,共同商议,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最后决定由协会各小组集资一部分、嘎查出一部分、每户出一部分的方式加以解决,从2002年开始,出卖小母犊的情况就再也没有发生,确保了嘎查畜牧业的有序、健康、持续发展。2003年协会积极响应自自治旗“五个大旗”发展战略,带领协会成员,加大对退化、沙化草场的治理力度,合理配置“人、草、畜”三者关系,采取退牧还草、人工种草、划区轮牧等措施,使过度放牧的草场得到休养生息,期间共植树苗60万珠,治理沙地500亩,围栏封育草场5.7万亩,人工草地6800亩,种植饲料9800亩,划区轮牧1800亩,形成了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促进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