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女性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正文
西部大开发10年启迪 "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内蒙古新闻网  10-07-09 16:36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正视发展面临的多重制约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制约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对本刊表示,西部大开发成就的取得,大都靠国家大量的投入,经济发展的质量不尽如人意。西部改革开放的力度还不够。

  本刊记者采访发现,西部经济的增长还难以带来财政收入的富足,一些地方政府财力薄弱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相比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高投入、大力度,陈耀认为西部在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上力度不够。这与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取得的其他任何一方面的成就都不能比。这也是西部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之一。“除了新疆的西红柿、云南的烤烟、贵州的苗药等少数特色产业外,其他的都没有多大的起色”,肖金成说。从投资上来看,近几年来,除了能源产业投入外,其他非能源类产业投入甚少。而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工业,西部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短腿正是财力受影响的原因之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离中央要求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另一方面,投资的增长在吸纳就业方面收效甚微,西部劳动力就业仍以转移就业为主。陈耀也把这归咎于产业发展的滞后。他认为产业配套不完善,发展层次低,使得可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

  陈耀分析说,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对输出地和输入地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输出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出走,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部分地方出现土地撂荒,当地的企业出现招工困难,可能使当地的发展陷入困境。对于输入地来说,短期内能获得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好处,促进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增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及交通运输的负担,对社会稳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招商引资仍面临较大困境。肖金成认为,西部在边境经济合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上的建设还比较薄弱。陈耀则指出,西部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需要改善。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和边境地区,交通、通信、医疗卫生、文化、自来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尤其是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东部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陈耀分析说,投资商到西部投资,主要基于三大驱动:低成本驱动、资源驱动和市场驱动。但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所需投入往往是东部的数倍甚至数十倍,高速路、铁路、机场等比较欠缺,这是招商引资难度大的一个主要原因。西部因离港口等比较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物流成本高,低成本优势几乎被高物流成本抵消。“所以,西部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买商,而东部早已进入选商的时代”,陈耀说。这就反过来增加西部产业调整及优势产业培育的难度。

  再有,西部资源丰富地区一直受资源税的影响。肖金成指出,主要依靠资源性产业的西部,在资源税偏低的情况下,对地方财力的支持不大,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也有限。

  “这是一个大问题”,陈耀说,目前,我国资源税偏低,地方政府在资源开发中获得的收益比较少。此外,资源税在分配上也不合理。目前,我国资源税实行从量计征,与市场脱节比较远,大部分收益都被开采商拿走,留给地方政府的不多。资源枯竭已成为当前许多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难题。

  同时,西部地区国企改制不够深入,民营经济发展更是滞后,资本市场欠缺。肖金成说,西部地区因三线时期的建设,留下了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对这些企业改制,本应成为带活当地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但因为改革不够深入,致使这部分国有经济尚未焕发出预期的生机与活力。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和资本市场匮乏,最直接的影响是西部缺乏持久的支持资金,难以摆脱对国家的依赖。

  除此之外,西部地区还存在着城镇化滞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资源消耗高,排废量大等问题。
稿源: 人民网  编辑: 安华祎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