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女性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呼伦贝尔行 > 走进呼伦贝尔 正文
呼伦贝尔:特别的发展特别的美
内蒙古新闻网  10-01-07 18:00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三、特别的民族史

  汽车奔驰在呼伦贝尔的路上,我的思绪常常越过窗外的雪地向远处延展。车里播放着呼伦贝尔的市歌《呼伦贝尔美》,我追寻着一路光影,期待着邂逅千年前的歌声。

  那些被时间之海深埋的民族,在我的叩问中,缓缓抬起了头。

  从公元前200年到清朝,呼伦贝尔草原孕育了北方诸多游牧民族,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匈奴人进入了内蒙古。之后,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走马灯般地进入这个地区。在历史的舞台上,各自演完了自己的戏份后,一个个又转身谢幕,他们有的留下一些历史遗迹,有的连遗迹也没有,仅仅在文献上有一些简单记录。

  公元1世纪,拓拔鲜卑族从这里发祥,入主中原。

  13世纪,成吉思汗在这里踏上征程,统一蒙古。

  蒙古人最明白草原的重要性。元顺帝失掉了大都后,带着残余军队逃到了呼伦贝尔草原。朱元璋也明白草原的重要性,派大将蓝玉追击,一直追到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东北八十里的地方,彻底歼灭了元顺帝的军队,蒙古王朝的统治正式宣告结束。

  杀杀伐伐两千年,纵横驰骋几万里。一个个游牧民族,如掠过大草原的阵阵飓风,其到来和消失有时突然得令人难以理解。但正是这种难以理解,给后人提供了想象空间,包括草原的道路、人群、敖包、寺庙、马头琴、哈达、草木等,构成了今天的人们对草原的诗化意象。

  当然,为呼伦贝尔奉献的民族,不能没有汉族。

  历史上,汉族晚于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迁入这个地区。从秦汉时起到元明清各朝代,法律都规定有“流刑”,即百姓犯罪不致处死,可放流徙边;所以,较早出现在呼伦贝尔的汉族人是军队、官员、犯人和匠人。清朝废除森林禁采和封禁垦荒、采矿的政策后,从关内和东北三省流入呼伦贝尔地区的汉族人口大为增加。当然,他们已不再是流放者,而是谋生者。

  历史有时候很幽默,过去流放的土地,如今成了人们向往的美苑。

  不管怎么说,这块在今天版图中一点也不荒凉的土地,创造了一个味道浓重的多民族融和的精神世界。

  四、特别的思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呼伦贝尔几十年的发展,个中甘苦呼伦贝尔人民了然于胸。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呼伦贝尔经济总量一直居内蒙古自治区之首。临近世纪之交,由于内蒙古西部工业基地的崛起,呼伦贝尔让出了“龙头”地位,全区的位次一度降到第六。进入“十一五”后,随着产业架构、开放格局、投资拉动、发展环境等方面的逐步突破,尤其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呼伦贝尔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重新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历史没有回头路可走,草原上有无尽的路,但是哪一条才是最适合呼伦贝尔人民的路呢?

  呼伦贝尔市委书记曹征海在与媒体团见面会上,阐述了呼伦贝尔的发展理念。其核心,只有7个字,“美丽与发展双赢”。

  没有刻板的口号,没有复杂的逻辑,没有时髦的概念。唯一特别的地方,就是用“美丽”这一形容词确定发展战略,这是呼伦贝尔独有的。

  曹征海书记介绍了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具体举措,即“四退四进”。“四进”的产业指煤炭的深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口岸贸易、生态旅游;“四退”指退耕、退牧、退伐、退小。

  “有进有退,才是理性发展”,曹征海书记说。蒙古人有血性,但呼伦贝尔要的GDP不是血性的,而是理性的。草原是绿色的,呼伦贝尔的GDP也必然是绿色的。

  “进”是发展,“退”也是发展。这样的思路,独特,从看似千百条路中选出了最正确的路,从貌似无路可走,选出了最具前景的路。

  人给草原以活路,草原给人以出路。久违的天高云阔,久违的风吹草低见牛羊,重新回来了。

  在“有退有进”思路的引领下,呼伦贝尔“用1%的土地,释放99%的森林草原生态;用仅占国土面积0.5%的工业园区承载起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主导经济由资源型向生态型、由分散型向集约型、由能耗型向循环型转变的目标,正在实现。

  呼伦贝尔的民生“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中(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有一份较高的收入,有一套舒适的住房,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有一个良好的素质,有一个愉悦的心情),把“给老百姓一个好心情”提到公开的施政目标中,还真要有特别的气魄,因为这个好心情,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达到的。这是对百姓长远的承诺。

  离开呼伦贝尔的时候,我又听到了草原的歌,缠绕着每一片雪花,轻抚着每一片枯草,从天地间不经意地流淌出来,不徐不疾,若即若离,这便是蒙古人的风范。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过去是经常的,步入未来是放达的。

  如果有机会再见到曹征海书记,很想问一问,呼伦贝尔长远的思路,有没有受这些悠长的歌的影响呢?

  五、特别的尾声

  在我写此文的时候,天气预报称,呼伦贝尔市连续数天出现零下35℃以下的天气。冬日的风不停地呼呼地掠过银色的草原。

  这样的草原,会使人顿悟,抓住美丽的可贵和不易。这样的草原,使人不能停顿,需不停地奔驰;这样的草原,只会产生站着的强者而不会产生庸者;这样的草原,最具张力与霸气,一旦前进,就不可阻挡。

  我想,我开始读懂真正的草原了。(杨菲)

稿源: 人民网  编辑: 李珍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