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女性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 各地经验 正文
稳固基层基础 促进科学发展是解决“三农”关键
内蒙古新闻网  10-01-25 17:39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对破解“三农”问题的思考   

 

  (一)提高农民认识,以“带动”转观念   

  一是加强政府引导,典型引路。从目前农村情况看,大多数农民是缺点子、少路子、缺票子、没法子。他们不是不想富,而是不会富。农民要想富裕,首先要打破农民思想的两个“怪圈子”:一是庄稼不收年年种,二是年年必种“老三样”(玉米、葵花、豆子)。因此必须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但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民一是不知道该种什么,怎么种,二是担心农产品卖不出去。因此党委、政府要努力在  “示范、规模、带动”六个字上下功夫,积极引导农民由粗放型经营向精耕细作、规模经营转变,让他们方向明确,心里踏实。象三合村刘殿财以发展精种的“庭院经济”在市场站住脚跟。在自家园子里种白菜每亩可产3万斤,卖到3元/棵,入冬扣地膜又种上香菜和菠菜,香菜最贵时达到45元/平方米。小城子村季占军将蒜和白菜套种,仅一亩半地纯收入达5200元。目前当务之急就是不但尽快将这些已经有成功经验的典型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而且还要培养出有经济头脑,有较高的技术技能,能带领大伙致富的带头人、领路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二是提高农民组织化、合作化程度。引导农民突破小农思想,带动农民致富,化解农民种养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作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土地集中起来,对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突破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局限、打开自给自足、封闭低效的生产经营束缚、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象共和村李凤文养猪8年,但因存在独干意识,保守养殖技术,虽然现存栏近百头猪,目前却面临着销路不稳定、猪肉难卖好价、想扩大规模无富余资金的困境,只能维持现状,边养边投入,发展缓慢。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能春满园。党委、政府要发挥穿针引线作用,通过利益和市场的牵引,让种、养大户或农业生产和周边分散的农户建立一种互助合作关系,发挥规模效益的强大优势,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从而带动农民致富。

  (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以“完善”强基础

  水是农业的命脉,建设现代农业要始终围绕“水”字做文章,要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同时不能一味只管“建”,更应重视“管、护、用”,要避免重复开发或是运转一段时间就部分甚至全部瘫痪、建成却闲置不用或效益发挥不大的现象。另外,还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耕作习惯和种植方式。如在重点农时季节,鼓励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农民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联合进行跨区域的机耕、机播、机收作业,来化解农民零散作业与大型农机具推广不统一、不配套的矛盾。通过深松土地、深施化肥,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粉碎还田和施用农家肥等方式,改变土地板结性质,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三)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以“模式”促繁荣   

  一是坚持种养结合,种养互动。调研发现,凡是目前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都是种养结合户,即使今年种粮颗粒无收,只要卖几头牲畜,就可以维持生活,发展生产,正所谓农业受灾牧业补。面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种养结合是增强抵抗能力的有效途径。今年,良种场村种养结合户刘清涛种地的同时饲养肉鸡,出栏3批,5000只,收入2万元,大大补偿了种植的亏损。另外,要改变农民“为粮而种”的旧观念,树立“为养而种”的新观念。共和村种养结合户徐凤江在山坡地上种玉米和绿豆共15亩地,亏本不说,还要花钱买秸秆作饲料喂养自家的奶牛。但如果在耕种时种一部分青贮,改良牲畜品种,将饲养方式散放转变成育肥,那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因此,要坚持引导农民走“种养结合、种养互动”的路子,积极改变“放牧养畜”的饲养方式,大力发展舍饲半舍饲畜牧业,使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得更加紧密。   

  二是坚持走“支部+协会”模式。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和重大原则,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通过摸索发现,“支部+协会”模式既做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又充分体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的战斗堡垒作用,顺应农民想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可以快速发展成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对接点、村干部谋发展与农民得实惠的连接点。中安村党支部凭借该模式,带领农民发展有机小米种植加工业,搞订单农业,不仅实现“1亩山坡地=1亩水田”的效益,农民亩纯收入近千元,而且将产品成功打入北京市场,走品牌路子,得到了群众广泛认可,种植面积由去年试种100亩扩建到今年的1500亩,即使在这样的灾年,农民亩纯收入也达到500—800元,真正将上访村变成了致富带头村。   

  三是坚持特色经营,树立品牌效应。农民要致富,农村要发展,关键在于改变粗放经营模式,大搞资源转换,在培育精品,发展精品,全面提升主导产业的档次和扩大规模上狠下功夫,把其做大做强,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格局。近几年,兴安村依托脱水蔬菜加工厂,走“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种植结构调整路子,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以规模效益、特色效益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带动全村80%的农户种植蔬菜,形成6000亩种植基地,年生产干品能力达150吨,产品畅销北京、大连、山东、江苏、俄罗斯,农民种菜每年仅蔬菜种植加工一项就增收近5000元,像今年的年景,菜农人均收入达到5000—8000元。必须要加快扶持像兴安村这样的村办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中的龙头牵动作用,增强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内蒙古新闻网 李晶 通讯员 崔建平)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李晶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