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针对未成年人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针对未成年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明确目标,缺乏精神动力,导致产生厌学和畏难情绪,丧失奋斗精神的问题,采取引导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画自画像的方式,进行气质测试,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通过书写赞美卡片这类“优点轰炸”活动,加强学生的良好感觉;通过观看奥斯卡获奖短片和“寻找相同的树叶”等户外游戏,进一步深化“我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等理念;通过开展“我的人生发展线”活动,规划人生轨迹,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为自己书写墓志铭”这样看似极端的方式,引发学生的终极思考,探寻人生定位,朝着明确的方向努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了最有力的依靠是自己,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针对未成年人由于信息过剩、各种思潮冲击,导致信念动摇、价值观冲突,不能回避又无从解决的矛盾心理,采取模拟场景式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拍卖”活动,让学生把眼光放远,把胸怀放大;通过“丧失训练”活动,体味选择的痛苦,领略人生的艰辛,珍惜拥有的一切,在抉择中成长;通过“诺亚方舟”活动,提升学生对价值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面对自己原始的内心,明确价值取向。
(三)针对未成年人缺乏规则意识,容易推卸责任,戕害生命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的现象,采取案例分析、实地体验的方式,使学生在内省中长大成熟通过典型的“两难案例”,将规则、责任、生命三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逐渐认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规则的意义,建立良好的规则和责任意识;通过安全教育课,告诉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和人为伤害时,如何逃生自救与承担责任;通过户外与大自然的亲近,使学生真切的感觉到生命的可贵,进而珍爱生命。
(四)针对大多为独生子女的当代未成年人对与人交往的种种困惑,直接传授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直接参与心理剧表演,帮助学生贴近父母心,解决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问题;通过“角色互换”体验活动,掌握表达和沟通的技巧;通过观看、讨论影视作品的片段,了解体态语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学会与老师、同学交往;通过自然而然地讲解有关青春期发育阶段的特点以及性心理的发展规律等敏感问题,帮助学生解决与异性交往的问题,引领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各种人际困扰,在亲情和友谊中建立支持系统。
四、面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个体咨询,及时伸出援手
学校遵循真诚温暖、尊重接纳、助人自助、为来访者保密的原则,建立学生个体咨询档案。按照学习焦虑、人际关系、个性情绪、疾病困扰、亲子问题等方面分类保管(现共有300多份咨询记录);通过想象放松、改变认知、森田疗法、意象对话、行为疗法等,设身处地与学生共情,助其走出困境。
几年来,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已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组织学生团体活动已近300次,接受学生个别咨询上千人次。学生学会了理性的思考和选择,在道德判断、生活审美以及学业操守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该校因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发展负责的专注精神,课题研究的显著成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工作经验多次在各类教师培训中推广。学校专职辅导老师刘春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在多家全国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30余篇;在内蒙古电台、呼和浩特电视台举办过相关讲座;先后赴自治区各盟市、旗县甚至陕西省,对当地的心理健康教师共计3000多人进行专业培训;在教育腾飞工程2005年北京会议“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研讨会”上获得现场课特等奖;承担课题“高中生自信心培养的研究”获得呼市教育局“十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