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宣传专题 > 2010内蒙古网络媒体行 > 网络记者看内蒙古 正文
内蒙古: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创新“三化”之路
内蒙古新闻网  10-08-14 13:27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日报  
 

  正确处理“三化”关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农牧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关系密切。其中,农牧业产业化对于工业化、城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工业化对于农牧业产业化具有带动功能,而城镇化对于农牧业产业化具有扩张功能。

  农牧业产业化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产品贡献。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农畜产品的增长率,这种关系对于以农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行业尤为明显,只有当农畜产品以一个适当的比率增加时,以农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行业的增长率才能相应提高。农牧业产业化使农业生产效率和农畜产品品质显著提高,这将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更为丰富的农畜产品供给。二是市场贡献。农牧区市场规模巨大,农牧业产业化使农牧区对工业品的需求明显加大;同时,农牧业产业化使农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从而刺激工业生产和城镇化发展。三是要素贡献。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在吸纳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农牧业领域的同时,也加快了农牧业要素或农牧业资源向工业企业和城镇的转移。四是外汇贡献。农牧业产业化的推进,将增强我国农畜加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出口创汇能力。

  在我国,在充分发挥农牧业产业化基础作用的同时,也要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来提升农牧业装备水平和农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集聚资金反哺农牧业,为农牧业产业化提供载体和发展空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机会,以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同时,还要通过推进城镇化,利用城镇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和商品集散三大效应,增强城镇发展的辐射和扩张功能,形成农牧区经济区域发展中心,从根本上促进非农牧产业的发展和农牧区劳动力转移,使农牧区经济得到有效提升。

  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密切关系还突出表现在它们的“结合部”。我国不少地区具有农牧业资源优势而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城镇发展相对滞后等特点。因此,我国的农牧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在具体内容上有很大一部分是结合在一起或相互重叠的。农牧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结合部”主要表现为农牧业的工业化、生态化,农牧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部”则主要表现为农牧区的特色城镇化。例如,就农牧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结合部”而言,我国不少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现阶段工业化的重点之一是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农牧区废弃资源的加工利用等,县、乡一级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的集约型工业化,而且农牧业产业化在现阶段的突破口和重点环节也是农业的工业化。而城镇化与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的“结合部”主要表现在以生态农牧业为基础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及以此为特色的小城镇建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工业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在内涵和目标上都是一致的,农牧业工业化是整个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工业化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把握这些“结合部”,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三化”关系和实现“三化”互动的关键。

  当前,各地推进“三化”的热情很高,然而在实践中,有的地方对“三化”的关系认识不清,尤其是将新型工业化与农牧业产业化割裂开来,两者互不关联,各自为战,造成资源低效配置,特色不突出,优势不明显。大部分农业优势相对突出的地区,尤其是县、乡一级,离开农牧业产业化搞工业化,或者离开工业化搞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都很难收到好的效果。这是一个涉及在什么样的基础上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把握“结合部”,“三化”互动的思路就都会清晰起来。

  由此可见,离开农牧业产业化的基础性作用,试图在传统农牧业的基础上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是不可能的。同样,离开新型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和城镇化的扩张功能,要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也是不可能的。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农牧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现阶段,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能够收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效果。

  推进“三化”互动,是根据新世纪初我国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着眼于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用产业化的运行机制,驱动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农牧业产业化链条和特色小城镇辐射带动效应,真正按照市场规律和国际贸易准则组织社会化大生产,逐步实现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与融合。显然,正确处理“三化”关系,推进“三化”互动,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易炼红 张进丛

[责任编辑 安华祎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