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2011年全国两会 > 媒体聚焦 正文
"两会"前瞻:政府宏观调控面临大考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呼声强烈
内蒙古新闻网  11-03-01 17:04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两会”热点三:农民外出务工面临8大困难

  “用工荒”倒逼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又是一年新春,又是一年“用工荒”。今年,不仅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就连重庆、武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也出现了用工短缺现象。许多企业开始陆续“闹饥荒”,外来农民工成为各地企业争抢的对象。

  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的最新调研显示,青年农民工正面临“整体收入偏低、职业安全隐患较多、劳动合同执行不规范、工作稳定性差、社会保障水平偏低、企业人文关怀不到位、职业培训不理想、加入工会比例较低”等8大困难,阻碍着他们外出打工的步伐。而保障农民工的各项权益,一直是工会界别委员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

  “民进中央今年关注农民工的职业病维权,将向全国政协提交保护农民工健康权益的提案。”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部长闻连利向记者介绍。

  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珠三角企业表示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化迫使企业提高员工待遇,从而带来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加22.8%。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廉价劳动力时代正在逐步消失,长期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维系。”辜胜阻认为,用工荒拐点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倒逼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力量。

  辜胜阻说,“十二五”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谋划经济转型,改变长期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找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泉,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两会”热点四:让人们更“幸福”

  政府亟须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随之水涨船高。老百姓的诉求很快被“两会”委员和代表察觉。

  进入春天后,地方“两会”陆续召开,新的社会发展规划纷纷亮相。“幸福感”“幸福指数”渐渐成为“两会”的热词,成为地方发展新目标。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缺问题的有效解决亟须政府转型,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推进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国民幸福感。”民建中央预测,这将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最广泛讨论的议题。

  据了解,今年民进中央大多数提案也反映了“推进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国民幸福感”这个主题。

  2010年,民建中央围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等重点调研专题,分别由主席、副主席率领专题调研组赴14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了《民建中央关于完善我国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的提案》等提案和发言材料。

  “当前,相对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缺的问题非常突出。”辜胜阻认为,由于我国过去过多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造成资源配置失衡,挤占了稀缺的公共资源,使得社会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据辜胜阻介绍,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保三项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只有29.2%,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低20个百分点。以医疗卫生服务为例,医疗资源配置失衡造成“看病难”,医疗服务的公益性缺失造成“看病贵”,是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中最突出的问题。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辜胜阻说,他到农村调研,不止一次听到老乡们说这样的话,让人心酸。

  统计显示,我国医疗资源的70%集中在城市,而城市医疗资源的80%集中在大中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向城市大中型医院聚集使得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条件、技术实力相对较弱,医疗服务市场也往往呈现“基层医院无人问津,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的就医格局。“看病难”和“看病贵”使得城乡居民难以有效享受方便、实惠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辜胜阻建议,通过政府的投入建立起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责任编辑 王雅静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