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2011年全国两会 > 两会访谈 正文
赤峰“十二五”要“四个翻番” 产业提档升级
内蒙古新闻网  11-03-10 15:42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新华网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赤峰市委书记王中和作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推动科学大发展、展示和谐新赤峰”。王中和在访谈中表示,赤峰“十二五”要实现“四个翻番”,进一步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赤峰“十一五”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工业强市”要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步伐

  赤峰农牧业发展要重点实施好“四大工程”

  赤峰“十二五”将从四方面努力搞好生态建设

  赤峰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主持人]赤峰“十一五”的发展变化确实让人很振奋,那么面向“十二五”,赤峰有什么新的规划和构想呢?

  [王中和]虽然“十一五”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赤峰仍处于由传统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的阶段,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特别是赤峰的经济总量还比较小,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

  在“十二五”时期,我们的首要任务仍然是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千方百计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努力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并力争在一些方面实现赶超。我们制定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四个翻番”,即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25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240亿元,年均增长19%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8220元和10020元,年均分别增长15%左右;建成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

  实现这些目标,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通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建多元带动、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要坚持在增量中调结构、在发展中促转变,依托资源型产业这个基础,把握非资源型产业这个方向,进一步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工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有色金属等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产业延伸、产业升级。2015年有色金属产业日处理矿石达到20万吨,年冶炼能力100万吨,深加工能力5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把有色金属产业培育成我市首个“千亿元”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化工产业,以中国大唐煤制天然气、中国国电煤制尿素、山东东岳氟化氢等项目为重点,加快谋划推进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年转化煤炭达到4000万吨,生产氟化工产品2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打造国家级的新型化工基地;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全市风电装机达到500万千瓦,新增太阳能发电200万千瓦,新增抽水蓄能发电1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打造国家新能源基地。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力争到2015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打造面向京津、辽沈地区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发展非金属资源产业,2015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200万吨,石灰石、萤石、膨润土、高岭土等非金属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较大进展。大力培育机械制造、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非资源型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2015年建成国家级园区2个、自治区级园区5个,力争工业园区内企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农牧业方面,要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一产中的比重,大力发展节水农牧业和设施农牧业,深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100亿斤,设施农业达到100万亩以上,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0万亩,优质畜种比例达到80%,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比例达到75%。

  服务业方面,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旅游产业。商贸服务业档次明显提高,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商贸连锁企业进驻赤峰,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达到5个,红山物流园区、松山物流园区、和美工贸园区规模进一步扩大,大板煤炭物流园区形成一定规模,全市物流园区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拉动就业6万人,成为自治区出区达海的物流枢纽城市和蒙冀辽接壤地区的物流中心;重点建设阿斯哈图石林、达里诺尔、乌兰布统、喀喇沁王府、美林谷等八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业就业人数31.6万人,旅游收入达到180亿元,真正将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将赤峰建设成为著名的草原文化旅游胜地。

[责任编辑 王雅静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