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赤峰市委书记王中和作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推动科学大发展、展示和谐新赤峰”。王中和在访谈中表示,赤峰“十二五”将从四方面努力搞好生态建设。
主持人:我们知道,赤峰市这些年来,在生态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论是林业生态建设,还是林业产业发展,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王中和:生态建设是赤峰的一个传统、一面旗帜、一张名片。赤峰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地区,境内有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我市地处东北、华北地区结合部,是京津、辽沈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因此,长期以来,赤峰市各级党委、政府发扬“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优良传统,组织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大搞植树种草、防沙治沙、造林绿化、围封禁牧,“十一五”期间,沙化土地以平均每年134万亩的速度减少,2006-2009年平均大风日数比历史平均低87.7%,平均沙尘天数比历史平均低28%,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期的不足5%提高到2010年的34%,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为维护首都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赤峰市还被评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市、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环境奖。
但赤峰目前境内仍有沙化土地2873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1545万亩。面向“十二五”,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任务更重、形势更严峻,我们必须付出更大努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具体地讲: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加强政策约束,减少产业、项目、资源开发等对环境的破坏,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倡导低碳、环保、文明、节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是大力推进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继续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总面积1720万亩, 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6.8%以上,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8%。
三是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坚持每年营造10-20万亩优质高产经济林,积极引导农牧民发展林药、林菜、林果、林菌、林花、林禽等林下产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森林、草原生态旅游,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切实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坚持实行封育禁牧、舍饲圈养、生态移民等保护措施,严厉打击非法开荒、非法占用林地、乱砍滥伐林木等行为。加大对森林、草原、湖泊、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建设区域性生态功能区,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